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陈烨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卫生院271028

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治疗中氯丙嗪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分别给予丙戊酸钠、氯丙嗪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高于对照组64.71%(22/34),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治疗中,氯丙嗪的应用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中枢性呃逆;氯丙嗪;疗效

急性脑血管病,其本身易带来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问题,损害部位以脑干、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等,内脏器官功能因此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常以中枢性呃逆为主,患者肋间肌、膈肌间有痉挛性收缩情况,造成声门关闭终止,出现“呃,呃”声音,若未能及时控制治疗,将对疾病康复带来不利影响。临床实践研究发现,氯丙嗪应用下,对急性脑血管病伴有中枢性呃逆患者的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68例,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6~63岁,平均(52.5±3.8)岁,体质量56~72kg,平均(63.4±2.5)kg,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脂代谢紊乱的各7例、5例、4例、1例。观察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8~65岁,平均(53.6±4.5)岁,体质量55~71kg,平均(61.6±3.5)kg,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脂代谢紊乱的各9例、6例、5例、2例。纳入标准:①MRI、CT检查,符合急性脑血管病;②呃逆症状48h以上;③非胃管鼻饲、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④无药物过敏情况。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高血压患者给予钙离子拮抗降压药进行血压控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出血患者以脑保护剂或脱水剂药物治疗方法,高血糖患者采用阿卡波糖、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0.5g?d-1丙戊酸钠溶液治疗,可选择鼻饲或口服方式。观察组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25mg?d-1氯丙嗪,采用肌内注射方式[1]。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72h后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4疗效判定

急性脑血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症疗效评价[2],标准:①治愈,呃逆症状在72h内消失,治疗后未出现复发情况;②显效,呃逆症状72h内基本消失,但24h后有复发情况,给予再次治疗,效果显著;③有效,呃逆症状72h内明显缓解,再次治疗未消失;④无效,呃逆症状72h未出现变化,甚至有加重表现。有效率计算:(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由EXCEL表格录入汇总,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高于对照组64.71%(22/34),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致死率较高疾病之一,其合并的内脏综合征内,常有中枢性呃逆症状,而该症状在发病机制上尚未完全明确。综合大多研究资料,可将中枢性呃逆发病机制归结于两方面,包括:①脑干呼吸中枢、网状结构以及延髓被刺激下,易出现呃逆症状,以中央被盖束损害为例,便会致使眼部、软腭以及膈肌有痉挛情况;②呃逆症状在下丘脑内脏植物神经中枢受累下也可能发生,如下丘脑受损时,受应激机制影响,胃泌素水平、儿茶酚胺物质都将增多,此时消化道黏膜便有缺血可能性,带来呃逆情况。若存在内脏植物神经失调情况,患者有电解质紊乱可能,将增加膈肌兴奋性,为呃逆的出现提供可能。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中枢性呃逆症状下,多有呃逆持续不断、进食与睡眠困难表现,严重时导致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以及焦虑抑郁等,加重患者病情[3]。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治疗中,可采用广谱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其强调对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进行抑制,且使钠离子外流、钾离子内流得以促进,达到接触呼吸肌痉挛的目的。而引入氯丙嗪,其本身属于吩噻嗪类药物,作用表现为对边缘系统进行抑制,降低中枢兴奋性,使膈神经兴奋性被抑制,以此实现抗呃逆目标[4]。本次研究中可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中枢性呃逆症状治疗中氯丙嗪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实际应用氯丙嗪中也需注意,其可能有一定不良反应,如皮疹、体位性低血压、视物不清、乏力以及嗜睡等。尤其对于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出现的可能性极高,加上部分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氯丙嗪的应用应谨慎。此外,对于出院患者,医护人员可采取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了解,若发现有异常表现,需及时安排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治疗中,氯丙嗪的应用对提高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蒋雷.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16):117-119.

[2]李冬梅,吴亚军,吴喜等.蒙药扎木萨、西吉德在治疗中枢性呃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2):113-114.

[3]张小燕,王华强.血府逐瘀汤联合氯丙嗪治疗中枢性呃逆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5):440-442.

[4]黄方,方放,张瑗等.巴氯芬治疗高龄老人胃管相关性呃逆的临床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3,11(10):87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