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段童欣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包含不自觉的、处于零散、间断、偶然状态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同时,某些相关实践措施,但仍然处于缺乏明确指向、固定目标的状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它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和本领,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财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计时,必须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并且充分利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关注的一般知识结构、智力、能力,以此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基础——培养创新创业社会知识结构、创新创业能力、技能的基础。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首先从目标和理念体系出发,将创新思想普及和渗透到各个环节,将创新理念融汇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到以学习知识和获取行为特性的教育当中去,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和教育;将创新创业思想整合到课程之中并加以规范化;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增加实践性强的教育课程和科技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竞赛、创业基地、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交流,为他们选择创业做好必要准备。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可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外部政策和社会舆论环境,内部体系,运行模式,运行机制。其中,内部体系是整个体系框架的核心部分,主要由五个模块组成:

模块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体系,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取向和理念思想,可根据创新创业内容划分为教育理念、教育定位及教育目标体系三个细分目标,它对其他各个模块起着十分重要的指示和导向作用,其设计和优化应当贯穿于整个模式运作流程中。

模块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环境体系,指创新创业的各种环境支持,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它对其他模块则主要起着影响作用,同时又受到其他模块的反作用。

模块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参与者和主体,包含学校管理团队的构成,施教者即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受教者即学生群体的培养,它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过程的实施执行者。其中最核心的是要组建优的师资队伍,重视选拔、培训、提升和评估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

模块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的优化,细分为学科建设、教学课程设置等。

模块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体系,即如何促使创新创业成果的实现。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体系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思想理念,主要设置:教学活动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其中,教学活动目标主要包含感性发动、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这三个目标内容。素质培养目标主要包含对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强化、对其创新创业心里品质予以培养、对其创新创业知识加以丰富、对其创新创业技能逐步提高四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即人的态度和行为在创新创业活动实践之前以及实践过程中起到动力支配作用的个性化心里倾向;创新创业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起心理和行为调节作用,是创新创业活动成功的精神支柱;创新创业知识,知识素养决定着创新创业者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建立起恰当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体系。创新创业能力:与知识结构相对应,能力侧重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成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环境体系

组织环境体系主要是指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处的院校为其投入的组织支持和资源投入,主要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校在创新创业经费、基础设施等物质方面的各种保障措施,如可通过设立创业中心等措施:后者指学校鼓励创新、推崇创业、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及文化,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热情,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内在物质保证。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其中,一是管理者,学术管理的主体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可以是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或二者共同担任。可在原有一系列教学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体系重要的部分,创新创业背景下,实施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应由这样的优秀教师组成: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灵活性、敏捷性、突发性、跳跃性、综合性和联动性等特点,并具有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规律,更高的学历,更强的求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社交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操作能力。三是学生群体的培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的受教者,学生群体自身所具备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条件直接关系到教育体系的成功实施。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及学科建设,即创业意识、知识、策略、能力、素质等相关的理论和实操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一是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主要涵盖了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实践等环节,包括以创新创业风险分析、能力技巧、心理、规范等内容的课程。二是企业管理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种类比较多,分类比较细。经济理论、经济原理、经济决策等传统课程,同时还有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内容。这些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都是以市场经济为条件为基础,大学生进行的企业创立、企业管理、生存和发展战略等,让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新技能、领导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三是科学人文课程。科学技术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对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体系主要由创新训练类实践基地、创新竞赛类实践基地、创新体验类实践基地、创新孵化类实践基地四部分构成。其中,一是创新训练类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实习基地,二级学院在考虑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时所需的实验室场所不同建立相应的科研实践基地。二是创新竞赛类实践基地,这类基地主要指学校层面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提供实践环境与必要条件。三是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主要是指学校考虑到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教育必要性,充分利用学校与校外的社会资源合作机制,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创业企业来进行实践与学习,观摩与体验各类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营销、产品设计、产品策划等过程建立联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四是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主要指为了资助小型企业顺利成长,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的创业园区、联盟或者基地,根据不同行业进行专业实践、产品运作,通过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相互探讨,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汤汇道,彭建刚.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2:67-69.

[2]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0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