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
(江苏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阜宁224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纳入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7d、14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6.6±3.8)分、(5.1±3.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血栓脑梗死依达拉奉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203-02
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脑血栓形成则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其占脑梗死总量的比例可达65%以上[1]。脑梗死可致使患者残疾,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因此给予脑梗死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控制颅内压、稳定血压等。本研究对我院应用依达拉奉治疗42例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电脑产生随机数列的方法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对照组病例数分别为42例、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62.5±7.9)岁;平均发病时间(9.7±3.2)h。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7±8.5)岁;平均发病时间(9.2±3.4)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发病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70岁;②明确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者。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存在严重肝肾疾病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患者甘露醇控制颅内压、胞二磷胆碱促脑细胞代谢、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对症治疗。
1.3.2研究组常规对症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3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d。
1.4观察指标①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d、14d,参照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②临床疗效:参照相关评定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及无效4级,其中治疗有效率=(每组总例数-无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第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其中血栓性脑梗死为最主要类型。研究表明,脑血栓发生后,局部脑组织可因缺血缺氧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脑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沉积、细胞肿胀等,加上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较差,极易发生神经功能损害[2]。有研究认为侧枝循环及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虽使局部脑组织血流供应得到恢复,但亦可引起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使脑细胞膜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引起脑细胞水肿、甚至凋亡等[3]。故有学者指出有效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依达拉奉为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类药物,可降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减轻羟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害。李晓凤等的研究认为依达拉奉既可减轻脑细胞水肿、抑制单胺类代谢,又可使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降低,炎症反应得到抑制[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第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与其它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依达拉奉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及较高的通透性,可直接作用于缺血半暗带,可有效改善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且对患者出凝血功能无影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忠红.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7-18.
[2]王允琴.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血栓50例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4,32(2):174-175.
[3]唐宝康.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6-27.
[4]李晓凤,朱伟,吴冠会.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24-25.
[5]高金才.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致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