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蒋海兵

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析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用内镜下切除手段治疗对病情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期间收治确诊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72例临床资料为本文分析来源,其中36例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另36例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种手术各项临床指标数据、术后质量等。结果:记录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数据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后提示差异有价值(P<0.05);对患者进行平均4个月时间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复发、转移等情况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后提示差异有价值(P<0.05)。结论: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用内镜下切除技术治疗不但对患者机体伤害程度低,有利于术后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控制术后复发以及病灶转移等也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令人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技术;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临床疗效

胃肠间质瘤是常见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其中一种类型,本身具备显著的恶性潜能,临床用普通内镜/超声内镜检查后难以将其和良性肿瘤诸如平滑肌瘤相鉴别。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常规临床治疗手段为开腹手术治疗,但不仅术后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对患者机体也会造成较大的伤害,由于病灶在食管胃连接部更加提高了临床干预的难度,此类患者解剖结构相对特殊,不仅管腔狭窄同时存在急剧转角,因此常规手术治疗如果没有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提高,难以控制复发、转移发生[1]。本文主旨在于探析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用内镜下切除手段治疗对病情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确诊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72例临床资料为本文分析来源。在本文研究患者中有48例为男性患者,2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1-66岁范围间,平均年龄(52.3±2.4)岁。所有患者接受内镜超声检查,提示肿瘤直径在9-21毫米范围间,平均在(14.4±1.4)毫米。患者均因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到院就诊。36例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另36例用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处理,提示此次研究对象组别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具体情况等差异并不明显,具备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取全麻方式,切口选取上腹部正中,完成对肿瘤的定位工作有将浆膜切开,距离瘤体边缘大约2厘米位置在直视条件之下完成切除处理工作,对切口用间断缝合处理,对浆肌层用包埋手段处理。对肿瘤用切割吻合器进行完全切除,电凝止血,再缝合切口。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用内镜下切除术处理,仪器用GIF-H260单钳道电子胃镜、KD-611LIT刀、EU-M30内镜超声系统以及KD-620LRhook刀等,均产自日本Olympus公司。超声探头为UM-2R,频率设置为12MHz。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方式,术前30分钟通过静脉滴注给予患者抗生素。在患者隆起的病灶边缘用APC进行电凝标记;通过黏膜下注射方式给予配制溶液:靛胭紫5毫升,肾上腺素1毫升,生理盐水100毫升,在隆起病灶边缘用多点黏膜下注射。将病变外侧黏膜切开,而后将黏膜下层切开并将固有肌层病变显露,完成剥离病变边缘,在接近完成剥离处理时用圈套器在病变根部完成电切病灶,在进行剥离操作时如有必要可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完成病变切除处理后应用APC凝固手段治疗创面可见小血管,如有必要可用金属止血夹对创面进行缝合。

患者手术完成后禁食1天,对其常规应用止血药物、抗生素处理,确认皮下无出现气肿、气急发绀、胸闷胸痛、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在术后第2天确认无出血、腹痛的可进流质,第3天开始可进软食、冷食[2]。

1.4统计学方法

相关基线资料的计数、计量等资料经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处理,组间检验由X2和t执行,最终所得结果由均数±标准差与率(%)的形式表示,若提示P<0.05,则判定差异显著,统计学之间有意义。

2结果

2.1手术指标对比

详情可见下表。

3讨论

胃肠间质瘤属于上消化道系统肿瘤出现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一般情况下胃肠间质瘤出现于固有肌层并存在往腔外生长的趋势,如果肿瘤直径较小,患者则无出现典型消化道相关症状,直径偏大的患者,因肿瘤生长原因向黏膜层突出并导致溃疡,此类患者会有腹部包块、贫血、消化道出血以及肠梗阻等症状[3]。

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用化疗干预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一般选择手术切除手段来改善患者病情。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消化内镜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相对于开腹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术具备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预后质量高等优点。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手术治疗时应该做好充分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工作,手术过程一旦出血对内镜视野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止血需要较长时间处理,延长手术治疗时间,而止血如果不够彻底可能引发穿孔并发症,所以手术期间预防出血发生具有重要意义[4]。

从本文研究结果数据当中可知,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用内镜下切除手段治疗操作相对简单,术后质量令人满意,还能够治疗固有肌层肿瘤,内镜技术的辅助有利于提高穿孔主动性,最大程度完整切除肿瘤。穿孔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于气腹压力的严格控制,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5]。

综上所述,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患者用内镜下切除技术治疗不但对患者机体伤害程度低,有利于术后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控制术后复发以及病灶转移等也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令人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盛娟,伍瑞,左赞,等.胃间质瘤内镜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对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风险性评估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6):579-582.

[2]刘彦琦,于红刚,LiuYanqi,等.内镜切除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5).

[3]屈保进,焦健华.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切除食管胃结合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5,41(9):1064-1066.

[4]谢德金,王小忠,孙晓丹,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9):1199-1200.

[5]任春红,任东杰,王仕莲.胃肠间质瘤应用超声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2):2754-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