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丽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第二中学355500
摘要:钢琴作品《夕阳箫鼓》为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而成。作品中艺术手法的使用,为全曲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使得全曲犹如在钢琴声中徐徐展开的一幅中国古代音画,演奏效果极为突出。本文通过其标题、主题、织体、和声、立体层次、尾声和整体风格几个方面对其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以提升我们对该作品的鉴赏力与表现力。
关键词:艺术手法标题和声
中国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据同名古曲改编而成,原为琵琶曲,亦名《浔阳琵琶》《浔阳月夜》《浔阳曲》,最初产生于18世纪中叶,后被改编成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编后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音乐飘逸潇洒、风格新颖别致、格调清新淡雅,受到广大专家推崇和听众赞赏。作品中艺术手法的使用,值得探索。
一、标题意境的采用
根据琵琶古曲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基本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样式——变奏曲式,共分十一段,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虽然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没有小标题,实际上音乐是围绕分段标题的意境而展开的,分段标题实际上是此曲的依据和灵魂。其引子部分的散板前奏中,运用复倚音、琶音、分解和弦模仿琵琶和古筝奏法,“引子音乐一开始,就把人带进乐声悠扬的黄昏景色”。它的主题是“一首委婉动人的船歌”,而各个变奏或“曲折婉转,宛若浪花飞溅的流水,九曲连环,洄流而下”,或既像是“月下美人在翩翩起舞,又仿佛阵阵微风吹起的水波涟漪”。而它的尾声,则更被理解为“欢腾一时的箫鼓声、歌声、浆声都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远处的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不知从何处传来箫鼓乐器那优美动人的旋律,渔人们欢快归来,小船过后,夜晚又恢复了宁静。黎英海先生曾经就《夕阳箫鼓》的创作谈道:“从总的形象上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如画的风景。”此曲源自琵琶古曲,但在改编中运用了类似西洋作曲技术形式中的变奏手法。在速度的安排上,遵循中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的结构特点“散——慢——中——快——散”,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的音乐意象,一幅幅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浮现我们的眼前,给人以高度艺术之美的享受。
二、主题的核心音调
例1:
(例1)作品主题乐段的旋律流畅委婉、波浪起伏、优美如歌,具有江南丝竹清丽明快的风格特征,呈现出一幅夕阳西下、余晖未尽时的春江瑰丽景色,令人感到春江花月之夜人们泛舟碧波晚霞之间的喜悦心情,是我国传统乐曲中最为优美典雅的主题之一。其主题意境优美,结构严谨有序,为三句(4+4+5其中最后一句为“合尾”)组成的乐段结构。主题的核心音调是由三个音(la-do-sol首调唱名)组成,包含了许多变化因素在里面。在处理主题核心音调方面作者使用了三种办法:首先,在通过咬尾式进行的基础上通过逐渐下行的波浪式旋律,将这个曲调每句的落音逐渐下移;其次,通过逆行的办法,将核心音调反过来;再次,是通过级进上行,迂回下行的办法形成模进动机。以五声音调为基础,运用下移、逆行、上行、迂回等方法形成的各种变化,是全曲的主要音型,在全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三、织体语言的采用
织体就是把音乐中的多声部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其表现意义在于:这种织体的结构形式对于刻画音乐形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对主题的衬托,起着决定性的表现意义。
这首作品一开始就将其特有的织体语言映入我们的眼帘,在钢琴曲中运用装饰音、同音换指等手法适当的模仿琵琶、古筝、洞箫等传统乐器。乐曲引子部分,以四五度叠置和弦(琵琶和弦)开始,通过模仿古筝的刮奏(模仿水声),模仿琵琶演奏出的“弹挑”、“轮指”(模仿鼓声)等特色奏法,形象地刻画了江面上箫、鼓声由远而近,夕阳西下、水波荡漾的动人景色,“夕阳箫鼓”也因此而得名。另外,本曲的织体语言用法非常讲究,通常可以起到声音造型、景色描绘、形象刻画、情绪渲染等作用。如在第五变奏中,通过模仿琵琶的“扫弦”奏法,弹奏出一连串的由慢而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浪拍岸的动态景象。可见,全曲中织体语言手法使用丰富多彩,在烘托旋律与写景抒情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手法细腻独到。
四、和声手法的研究
在琵琶古曲《夕阳箫鼓》中只有旋律,但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就不仅仅需要旋律,它需要和声来衬托和丰富。运用和声效果之后会使改编的作品织体层次更加清晰,音响效果更加出色。下面是本曲使用的主要和声手法:
1.“空五度和弦”的运用。
用五声调式基础上的“空五度根音旋律位置原位和弦”(简称“空五度和弦”)代替完整的三和弦。偏音上不配置和弦,间音也一律不用。变宫音只用在角和弦的五音位置上,省略三音后,三和弦原有的功能意义不会改变。这种和弦的运用,保证了五声调式和声的功能性、色彩性与“纯洁性”,朴素、清纯、透明、“一尘不染”的感觉,与宁静的大自然相协调,是高明而新颖的和声手法。
2.“琵琶和弦”的运用。
在琵琶演奏中,常用“扫弦”的奏法来演奏以突出节奏性强声效果,很有气势,但没有和声意义。本曲改编者干脆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中国风味的独立而又新颖的和弦模式来运用,在不同的级别上赋予它不同的功能色彩,形成非常好的和声效果。这个既协和又不协和、既稳定又不稳定、既有钢琴音色又有中国风格的新颖和弦,因其轻度的不协和感,正好和协和的“空五度和弦”配套使用,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和声手法。
3.和弦附加音的运用。
在全曲所有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中,毫无例外的一律带有一个大二度或小七度的附加音。全曲没有一个“完整的三和弦分解伴奏音型”。这样使用,就可以回避“完整的三和弦分解伴奏音型”可能带来的欧洲和声的洋味,用附加音来维护五声调式和声的纯朴风格和民族音乐的韵味。
4.极具特色的终止式。
本曲最后终止式为:前一个DⅦ7,是由两个“空五度和弦”构成的自然导音bg宫音上的“大大七和弦”,色彩迥异,极不协和,极不稳定;它一、二声部的七音、三音以平八平五级进下行,三、四声部的五音、根音以平八平五级进上行,以反向琶音反向解决于后一个极为协和、极为稳定的空五度主和弦上。构成了极具特色、极富创新性的五声调式正格终止式,简洁而精彩。
五、立体层次感的突出
音乐类似于绘画,在表层上和深层上都表现为“近景、中景、远景”。此曲音乐的创作手法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远到近、由近到远,及不同的触键方法、力量的对比等演奏方法和作曲技巧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展现了一幅幅立体的画面。
例2:
(例2)第八幅“桡鸣远濑”,其织体旋律与演奏让人体会到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的立体层次感。如左手的琵琶音和右手的装饰音形成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线,手指运用不同的触键力度和触键位置构成鲜明的两层音乐线,描绘出船桨有韵律地划动和水面上泛起的水波纹,生动而形象地跃入我们的眼帘。
六、尾声及主题的再现
音乐进入尾声,在第一个和弦与分解和弦的顶端音上,前后连接成了一条冉冉上升的亮丽音线,令人想起明月在薄云中穿行,江岸洒满银光的幽静景色。同时,音乐一开始就把主题放在低音区进行再现。右手在采用扩大的同步模仿的同时,透过空五度和弦的分解上行,将我们带入到“水天一色”、“天人合一”的意境之中。在一系列平行和弦下行之后,“合尾”音调变化出现,并形成简单模仿处理,最后结束在模仿钟声的两个空五度和弦的反向进行中。最后的尾声是极其含蓄的表达,情、景、曲均逐渐趋于安静,给听众留下无尽的遐想,余味无穷。从感情角度和感情深度上说,这两段写得最好!这都应归功于改编者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手法。
七、整体的风格
钢琴曲《夕阳箫鼓》在保持原曲神韵的基础上,取消原曲中的小标题,运用中国传统作曲手法变奏、展衍和循环原则,并采用中国特有的自由变奏——叠句曲式构成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全曲情绪逐渐变化、扩展,增强了力度和速度的对比,这正像中国写意水墨画一样,追求的不是粗犷的笔触,而是细腻的渲染和润色。
《夕阳箫鼓》仿佛是一幅优美的中国江南风景画,其旋律进行、曲式结构皆具有较典型的江南丝竹模式。音乐格调清新秀丽,曲调流畅委婉,从美学角度分类应是较典型的“杏花春雨江南”式婉约派风格,而非是“骏马秋风塞北”式的豪放派。从曲种风格讲,此曲又是移植于琵琶、筝、古琴、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所以在风格把握上还体现了其丝竹味。
纵观整首作品钢琴曲《夕阳箫鼓》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各种和声及织体语言的创造性运用等方面来,都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吴晓娜王健《钢琴音乐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3]谢红《钢琴曲<夕阳箫鼓>艺术手法探微》.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
[4]金晓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术意象》.艺术教育,2007年,第6期。
[5]徐平力《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和声分析》.中国音乐期刊,2007年,第4期。
[6]赵江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特点与演奏艺术》.美与时代,2003年,12下。
[7]黄梅《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创作意境及演奏技巧》.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