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第三职业学校325102
一、前言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是学科课程模式下的产物,它的特点是课程开发上是学科知识的选择、课程体系上是按学科性知识的组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专业基础课过多,理论偏深、偏难,与工作实务联系不够紧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低下,从而出现了学生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会计技能,在中职学校学习了3年后竟然还不会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在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作为工作任务的结果的“产品”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
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发展专深的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职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我们认识到职业能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后则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而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努力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学习知识,也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即项目课程模式。
二、项目课程的构建
1.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即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这是其本质所在。而工作任务又存在于各种会计岗位中,中职财会是为了培养从事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费用核算、编制报表等会计岗位的财会初级专业人员,而每个岗位又有若干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即为一个项目课程。
2.项目课程的设计
首先,项目课程的目标应包括通过项目实施所达成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即让学生知道一个会计岗位任务完整的工作流程,而不一定知道它高深的理论。
其次,项目课程的内容紧扣项目实施的要求,既介绍学生实施项目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又包括学生实施项目后深化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从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到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项目课程中知识虽然是不连续的、跳跃的,但工作过程是连续的,并且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是按照一定的方式递进的。
3.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
首先应成立校本教材领导小组与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其次是提高教师认识,进行教师培训,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可靠的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和执行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课改文件和课程理论、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使教师领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并掌握了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的实施
1.课程教学团队
首先,教师要走向企业岗位,提高双师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顾问”或“专家”,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是学生,因此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教给学生如何做;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师,还要是师傅。
其次,教师要细化对学生的指导,增强师生互动。在实施项目课程教学中,由于要学生自己做的事多了,学生比过去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要忙、要累、压力要大,部分学生会有畏难情绪甚至懒惰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多加指导。
2.教学组织形式
财会项目课程的提出,正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整合了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应该注重理论、实践的一体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建立适合学生活动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听讲的方式。所以,财会项目课程以小组教学为主要形式来组织实施,以便于建立弹性化的活动教学方式。然而分组并不是唯一原则,小组形式并不主张取消班级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项目课程教学都必须以小组形式来开展,应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来开展。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小组教学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而班级授课等形式将是它的有力辅助。
3.教学场所
首先开展企业现场的实训教学,将教学引入企业。
其次,构建基于职业情境的教学场所,根据职业性特点,对教学场所进行改革,使教学场所与职业情境相融,将二者有机融合,体现教学的职业性与开放性,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是聘请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现场技术专家相融并且组成课程研究与教学团队,共同进行课程教学研究,完善教学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