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龙奕(岑溪市水汶镇中心小学广西岑溪543200)
摘要: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应有的培养。
关键词:引导自主探究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4-0091-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自主探索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能探索。即选择的数学问题要适合学生通过探索去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是学生能够想到的。其二,学生会探索。即探索的思路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强加给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生经过个体或群体的努力,自己想出的。当然,有效的探索并不排拆生生、师生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是在教师引领下的生生、师生合作基础上的能探索和会探索。
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几点有效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氛围是前提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知识的形成与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以情引知,有时以知促情,有时情知并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凭巧设的情境,去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
1、努力融洽师生关系
马卡连柯曾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课堂上的每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每一个亲切信任的目光、每一个富于鼓动的手势,都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爱老师,从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2、积极营造乐学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一定条件的激发,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如问题情境、合作情境、竞争情境等,使其产生认识上的困惑或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二、参与学习全程是关键
皮亚杰说得好:“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自己重新建构,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看、说、做、想的机会,以使其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1、细看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当学生观察教师有意提供的生活中各种巧用三角形性质的实例,如平房屋顶、自行车三角架、电杆顶端的三角架等,疑惑便油然而生:“三角形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为什么它们都做成了三角形?”带着疑惑,学生很自然地开始了探究。
2、多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脑中思维的外化。堵塞学生的嘴,无疑就是桎梏了学生的头脑,也就阻碍了学生探究的路。因此,在课堂中,应让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给概念下定义、说算理、说解题思路等,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积累“说”的经验、提高“说”的质量。
3、巧做
如一道应用题:同学们排队做课间操,小明前面有4人,后面有5人,问这队共有多少人?很多学生不能发现队伍中还有小明(1人)这一隐蔽条件,列出了4+5=9的解法。开始,我费了很大劲讲解,学生能理解的仍寥寥无几。
而后我让学生用小棒摆:指定一根红色的小棒为“小明”,在“小明”前面摆4根其它颜色的小棒,在“小明”后边摆5根另外颜色的小棒。面对这么一队形象的队伍,学生个个很快省悟过来:这道题应列式为4+1+5=10。同时通过这个简单的操作,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意识到了动手做的好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更加坚定用类似的方法去探究了。
4、善想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长期的教学实践也使我深深认识到,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观察判断、操作活动、语言表达等经常进行反思,才能置身于新情境、面对新问题,感觉到探究的需要,也便才有可能进行“再探究”。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的自由发展,绝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展设置任何“圈套”。
三、培养问题意识是核心
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不懈探究的动力源泉。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来发现,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探究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问题意识尤其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提供一些让学生可以自由发问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在感知操作上、在阅读教材中、在知识迁移处、在独立作业时生疑。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模仿教师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千万不要着急,要耐心倾听每一个出自学生口中的问题,哪怕是离题或是古怪的问题,也应该以肯定的态度对待,使学生好问的天性得以保护,这样问题意识才能不断地发展。
四、积极正面评价是动力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恰当的评价,如语言的激励、目光的赞许、手势的肯定、物质的奖励等,既可激发其学习动机,又能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五、满足个性发展是保证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性的总和,尽管相同年龄的学生有着某些方面共同的特点,但其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原有的基础也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与特长也各异,因此,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为了培养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塑造健康个性的重要力量。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东西,有个人活动的时空,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精神才能得以有效发挥,不断深入探究才会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2、发展学生的个性
既要鼓励学生对事物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判断,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教材、教师,甚至名人,勇于向现成结论挑战,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更要教育学生善于倾听别人不同的意见,做到悦己纳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巧妙创设的和谐情境中,多角度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积极培养学生敏捷的问题意识,并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才能使教师的“导”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使“教”与“学”互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应有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