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荧倩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中医医院福建三明365500)
【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灸降糖穴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42名患者,对其进行3天的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后,对其血糖值、尿糖值及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并与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法实行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及尿糖值具有明显的降低,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也有减轻,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平衡针灸;降糖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36-02
平衡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及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治疗对象定位于人的大脑内的高级中枢指挥系统,病因确定在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系统和心理适应系统。独特的定位方式是中枢神经反应在周围神经学上的密码定位法。2型糖尿病的临床药物对血糖及血尿的控制并不理想,并且具有依赖性。临床中发现平衡针灸降糖穴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明显效果,下文对平衡针灸降糖穴的临床疗效进行具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42名患者,对其进行3天的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其中男性患者24人,女性患者18人。年龄在35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48.9±8.6)岁。
1.2治疗方法
平衡针灸主要采用针刺降糖穴来达到降糖的作用。降糖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三分之一处。穴位处有指浅屈肌,深层有指深屈肌和前壁的正中动静脉,深层分布着前壁掌骨间动静脉。经过的神经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骨间神经。针刺时采取上提下插的针刺手法,对于重症患者可以适当留针。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等针感为宜。
1.3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在针刺前后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尿糖及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其中尿常规糖尿的计算方式为:±为0.5分,其余结果每一个+记1分。
1.4统计方法
根据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的处理,计量数据用t检验。
2.结果
2.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3天的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后,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有明显的
降低,尿糖的含量也有明显的降低,所统计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
3.讨论
平衡针灸学的形成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利用针灸疗法来达到平衡大脑中枢系统的目的,最终达到对人体各个脏器的功能修复。平衡针灸学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对外周神经靶点的刺激,在大脑中枢靶位的调控下,促进患者自我修复。
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者成人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疾病。多发年龄在35到40岁之后,但却占据了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它并非是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完全丧失所导致的,有的患者胰岛素的分泌量甚至会超过正常量,只是胰岛素的作用效果非常的低。因此可以通过服用一些药物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以达到人体对胰岛素的正常需求。但多数患病的后期仍需要直接给予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考察者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要符合T2DM的诊断标准,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但效果不明显,或者未口服降糖药物。无严重的心脏,大脑及肾脏并发症出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试验治疗的患者年龄在35到65岁之间,并对治疗过程及方法有了详细的了解,自愿进行本次治疗研究。患者具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即继发性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时,不予进行本次试验治疗。患者处于妊娠,哺乳及准备妊娠阶段时应排除治疗。患者没有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脏、肾脏及造血系统的原发性疾病,患者没有精神病史,拥有自主意识。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3天的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后,空腹血糖较进行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尿糖的含量也有明显的下降。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中,口渴(24h的饮水量)和多尿(24h的尿量)距治疗前有很大改善,但是每日的用餐量及体重没有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对2型糖尿病具有明确的疗效,并且具有针刺穴位数量少,生效快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远.王文远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
[2]朴耕希,徐玉东,刘艳艳等.近20年糖尿病针灸治疗处方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62-4.
[3]王文远,马忠立,郑欣杰等.平衡针灸对2型糖尿病血脂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54-56.
[4]孙志,韩海容,孔令斌等.针灸对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8):48-49.
[5]王佳妮,李瑞峰,曲思凤等.从非经络角度研究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J].护理学杂志,2005,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