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辨证治疗面瘫早期耳后疼痛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针灸辨证治疗面瘫早期耳后疼痛的效果观察

陈辉

陈辉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410006

【摘要】目的探究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治疗中使用针灸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42例,常规西医治疗)与联合组(42例,单一组+针灸辨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情况、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降低(P<0.05),联合组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治疗中使用针灸辨证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提升临床效果。

【关键词】针灸;面瘫早期;耳后疼痛

面瘫为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症状包括口歪眼斜、针状疼痛等,特别是耳后疼痛可能对肩背部造成影响。有学者认为[1],在面瘫早期发生耳后疼痛表明伴随严重的神经充血,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情将迁延难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用针灸可促进临床效果的提升。本次研究将对针灸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患者中抽取84例随机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符合《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中关于面瘫的诊断标准相符[2],症状为口眼歪斜、耳后疼痛,排除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非自愿患者。单一组42例,男性与女性分别24例、18例,年龄25-78岁,平均(52.3±5.8)岁;联合组42例,男性与女性分别23例、19例,年龄25-77岁,平均(52.2±5.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上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辩证分型

风寒型:患者表现为口眼歪斜,患病侧耳后疼痛,保暖后疼痛减轻,受凉后疼痛加剧,患病早期面部受凉史,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型:患者表现为口眼歪斜,患病侧耳后疼痛,在风热感冒后患病,苔薄黄,色红,脉浮。

1.3方法

单一组予用泼尼松(生产单位: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2020285)口服,30mg/次,晨起用药,连续使用5d后降低剂量至15mg/次,连续使用3d后降低剂量至10mg/次,直到维持5mg。

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增用针灸辨证治疗。风寒型患者:选取翳风穴、颊车穴、地仓穴、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常规针刺;选取风池穴与阿是穴、翳风穴,艾灸,30min/次。

风热型患者:选取翳风穴、颊车穴、地仓穴、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常规针刺,在该基础上针刺吴会穴,得气后以缓慢的速度、大幅度提插泻法,持续1min,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选取耳后阿是穴,予用梅花针叩刺,结合拔罐,2-3min,出血量5-10ml为宜,2d/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7d。

1.4研究指标

(1)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情况。依据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分数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

(2)临床疗效。显效:患者面部肌肉运动状态基本正常,两侧对称,耳后压痛基本消失,VAS评分降低≥70%;有效:患者面部肌肉运动状态有所改善,两侧基本对称,耳后压痛有所消失,30%<VAS评分降低<7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数据处理

借助SPSS20.0版本软件检验组间数据差异,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分别为“均数±标准差”、“构成比”,检验方法分别为t和χ2,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情况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降低(P<0.05),联合组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

联合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28例、12例、2例,总有效率为95.24%(40/42),单一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23例、10例、9例,总有效率为78.57%(33/42),联合组明显高于单一组(χ2=5.126,P=0.024)。

3.讨论

当前临床上认为面瘫患者耳后疼痛表明神经损害部位为膝状神经节、岩浅神经。治疗时加强对疼痛的控制,将神经炎性水肿去除对于面瘫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3]。西医治疗中西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但是容易复发,并且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在患者中接受度不高。中医针灸凭借无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等优势为该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研究中,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提示针灸治疗可促进患者疼痛的缓解;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表明该种治疗方式可改善临床效果。中医认为面瘫患者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在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分型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针灸中选取疾病对应穴位,疏通气血、通络止痛。翳风穴与阿是穴可温经通络,促进机体免疫能力的提升,对风寒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拔罐能够起到放血作用,可促进患者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组织氧气供应,发挥镇静、止痛功效,在风热型患者治疗中效果较好[4]。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用针灸辩证治疗,可增强祛瘀、保护经络的功效,缓解患者疼痛。

综上所述,面瘫早期耳后疼痛治疗中使用针灸辨证治疗在缓解患者疼痛、提升临床效果上可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乐荣,王海龙,卢加庆.刺血拔罐加针刺治疗急性期肝胆湿热型面瘫伴耳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5,40(2):157-160.

[2]王新德,朱镛连.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6-97.

[3]于婧洁,张曼,李海天,等.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J].世界中医药,2016,11(9):1868-1872.

[4]牛桦,何晓华,王银宁,等.针灸辨证治疗面瘫早期耳后疼痛临床疗效[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4):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