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克和千克

李绍阳李健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一小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一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提出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与本节课本节课与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有关。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的学习水平为理解,能的学习水平为掌握,学习内容是认识克和千克,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第二项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水平为掌握,学习内容是解决与克和千克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了轻、重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编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质量单位教学“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为接下来学习重量单位吨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

优势: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对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有初步自我控制能力敢于大胆表现自己。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

劣势: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有游戏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材分析中指出:“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为后面教学奠定基础。”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课标要求“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教材分析中指出:“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学会用克和千克的关系解决生活的问题。”所以,确定本节课教学难点为:学会应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观念,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流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预设时间6分钟)

1、教师手拿两袋糖让学生猜猜哪一袋更重?再亲自掂一掂看看自己猜的结果是否正确。

2、教师询问如何简单、直观、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重量?

3、由学生汇报自己带来的包装袋上的净含量,并由此引出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点评: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入手,联系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活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克(预设时间10分钟)

1、对于包装袋上没有净含量标识的物体,如何知道它的重量?从而引出称。让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实际逐一认识各种称的用途。

2、单独提出盘子称,并用实际的盘子称进行讲解,从而引出克和千克的符号表示。同时,针对盘子称讲解,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物体重1千克,当指针指向2时,表示物体重2千克,当指针指向3时呢?

【点评: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称来学习,吸引同学们注意力。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感受一角钱硬币的重量,告诉同学们一角钱硬币的重量约为1克。10个一角钱硬币有多重,100个一角钱硬币呢?

4、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g重的糖,100克重的字母饼干,这两样物体掂在手里是什么感觉?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表示比较轻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克做单位。

6、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克做单位比较好呢?

【点评:通过掂一掂,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对“克”有感性认识。通过大量感知,学生才能真正形成1克的表象,从而形成一定的估量技能。】

(二)认识千克(预设时间7分钟)

1、教师引导同学们猜猜手中的一捆盐(两袋)有多重,让同学们在感受克的基础上感知千克。

2、只是猜测不能准确知道一捆盐(两袋)的重量,教师用盘子称来验证,同时让学生读出盘子称上的重量。

3、同学们用手掂,感受1千克盐掂在手里是什么感觉,自然对比1克物体的重量,从而区分克和千克。从而引出:在表示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千克来做单位。

【点评: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

4、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

【点评:增加感知材料,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1千克与1000克的关系(预设时间7分钟)

1、将一捆重1千克的盐拆开,一袋有多重?

2、教师引导学生想知道一袋盐有多重,最简单最直观的办法是看重量标识,得知一袋重500克。那么两袋多重呢?

3、通过计算得知两袋盐重1000克(500克+500克=1000克)

4、教师设疑,用称一称的方法得到两袋盐重1千克,又用算一算的方法得到两袋盐重1000克,同样两袋盐,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该用什么数学符号表示连接呢?

5、教师板书等号并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点评: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于联系,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000克=1千克,在读的时候教师放慢放重单位的读音,突出强调了两个质量单位。】

活动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预设时间8分钟)

1、换算试试看。简单的克和千克换算。

2、完成“练习二十”第一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交流想法。

3、完成“练习二十”第五题,先让学生连线,后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

【点评: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练习,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进一步强化目标一、二、三。】

活动四、课堂梳理,归纳小结(预设时间2分钟)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学习本课时的收获和困惑。

【点评: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学会小结收获。】

总体点评: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生活方式,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进率。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一)把握教学起点,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在学生对轻重已有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安排克和千克的学习,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质量单位奠定基础。以学生已有的体验为基准,为学生准备了一克和一千克的物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反复的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亲身体验,感受克和千克的重量,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具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概念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学。因此,课堂设计上给了学生较大的活动空间,更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作为载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