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缪淑霞(通讯作者)朱岩(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并采取有利于患者健康的相应对策,为ICU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将86例ICU清醒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所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护理、收集患者社会心理资料并分析患病心理变化历程等,进行心理护理、心理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应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比较,焦虑与抑郁程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ICU清醒患者的不良情绪,ICU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及语言沟通,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ICU心理干预清醒患者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为了适应重症治疗建立的特殊护理单元,具有三集中的特点:集中了急性、危重患者;先进的监护仪器、急救设备;最新的理论和技术的特点[1],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进行及时的判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对于神智清醒的患者,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精神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对其所患的疾病的治疗及精神状态的恢复,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为了分析心理干预对ICU清醒患者疾病治疗与精神康复的影响,本文对我院ICU收治的43例神智清醒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11年1-6月我院ICU收治清醒患者86例,男55例,女31例。其中冠心病28例,外伤25例,癌症术后22例,神经内科介入术后治疗1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干预组43例,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2方法
2.1ICU患者的心理分析
两组患者均按不同疾病进行常规的对症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护理:了解患者病情确定患者接受信息的最佳时间与方式,解释所用药物及仪器的作用,适当的让患者知道一些检查的正性结果,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②收集患者社会心理资料并分析患病心理变化历程:受伤或患病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受伤或患病后的心理变化和需求、疾病史、治疗史、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③了解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对患者大脑功能的影响等。通过分析针对患者不同的精神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的护理措施。
2.2心理干预
①ICU患者都患有较严重的疾病,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的不全面,再进入ICU,无法与家人见面沟通,将更易产生恐惧、无助的心理,焦虑及抑郁情绪增加,丧失了信心。对此护理人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适当的时机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减轻与家人分别的孤独感,引导患者释放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方式及效果作适当的解释,帮助患者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减少情绪的大幅波动。③减少对患者感官的刺激,患者之间尽量隔开,抢救要避免让其他患者看见,以免加重心理负担等[2],避免患者与其他具有焦虑症状患者或家人接触。④鼓励患者要勇于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观、价值观,强化已有的成就,树立抗击疾病的信心,成功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⑤护理人员要态度可亲,语言要通俗易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的距离感。
2.3评定标准
根据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采用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分4级评分:正常50分,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以上。在患者转出ICU前,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
3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比较见表1、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两组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康复具有显著差异,干预组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理干预对于ICU神智清醒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患者建立一种有益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身体疾病的康复无形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讨论
由于ICU患者与普通病房患者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其病情较重,且无家人陪护,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完全脱离,常常使患者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等低落情绪,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不良影响。主要因为:①对所患疾病了解不全面,再进入ICU使患者更加恐惧;②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ICU每天高额的医疗费用,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③对于死亡的恐惧,认为只有及其危重频临死亡边缘的患者才进入ICU,又经常见到救治无效死亡的患者,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可见ICU清醒患者的心理干预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新型ICU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先进的护理知识与技术,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观察力、亲和力等才能更好的作好ICU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王晓丹,成守珍,等.应用心理动力护理理论有效实施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6(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