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单云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单云龙

单云龙

单云龙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措施及疗效。方法:我科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卧床休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阿伐他汀、美托洛尔、静滴含钾镁极化液及硝酸甘油;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的综合方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一种,介于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其临床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1]。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2]。目前临床上除经典的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ACEI类药物外,多主张应用抗凝酶、抗血小板、调脂及保护血管内皮等综合治疗[3]。我科于2015年7月~2017年12月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男34例,女36例;年龄48~80岁,平均65.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不稳定心绞痛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并经ECG、心肌酶学检查,除外急性心肌梗死,且无严重高血压、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间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心绞痛类型,心绞痛发作及静息心电图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⑴对照组给予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卧床休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首剂300mg,口服,然后75-150mg/日。硝酸异山梨酯10~20mg,每日3次。阿阿伐他汀20mg/日,晚间顿服。美托洛尔12.5~25mg,每日2次。静滴含钾镁极化液及5%葡萄糖500ml加硝酸甘油针10mg,静滴8~10滴/分,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000U,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7天。治疗期间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心电图ST-T改善的程度。

1.3疗效评价

显效:1周内心绞痛发作完全控制,心电图大致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5%,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T波恢复正常;未达到以上标准者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的82.9%,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其中为冠脉内皮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出现相应的粥样斑块,导致冠脉发生狭窄或者阻塞,在上述过程中炎性反应也参与其中,对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影响,导致斑块稳定性变差,使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糜烂等,促使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在上述过程中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5]。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对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起到降低作用,同时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还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所以在缺血性心肌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起到提高疗效作用,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7]。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若无用药禁忌证,均应常规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其主要作用是扩张外周血管,减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律,从而减少心脏耗氧量。扩张和(或)解除冠脉痉挛,改善冠脉血流量,增加缺血心肌供血,达到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目的,但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患者效果较差。血小板的激活在动脉血栓形成机制中起着中心作用,UA患者的血栓基本上由血小板构成。我国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UA标准的强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8]。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以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一旦确诊UA,均应首选阿司匹林,首剂嚼服阿司匹林300mg或口服水溶性制剂,以后75~150mg/d[9]。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是由肝素钠经亚硝酸控制解聚制备而得,其与普通肝素相比,平均分子量为4000左右,与AT-Ⅲ结合,加强AT-Ⅲ对Xa因子的灭活,对凝血酶抑制作用较弱,具有抗凝作用较弱而抗栓作用较强的特点。半衰期约为普通肝素的两倍,皮下注射较肝素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另外低分子肝素还能促进血管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发挥纤溶作用,也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保护内皮细胞,增强抗栓作用。低分子肝素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抗血栓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低分子肝素分子量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和致出血作用相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

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比治疗得出,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的综合方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兰淑.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7):967.

[2]康立丽.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J].临床医学,2010,30(6):7-8.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5.

[4]王雪芹.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144-145.

[5]阚小峰.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8(2):1292.

[6]刘兵,杨春梅,张立,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3(3):5791.

[7]李学远,田政球,杜芬,等.曲美他嗪联合他汀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RP及MMP-9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5(1):542.

[8]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3.

[9]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