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澜
(黑龙江省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150080)
摘要:现代新儒家文化思潮起源于于二十世纪初,是学者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所作的反思。现代新儒家学者以重建儒家体系为理想,推动了学术界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学术的深入理解。本文从了解现代新儒家的发展基础上,简要探讨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内涵,及现代新儒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转型
五四时期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在西学日益兴盛的情况下受到反传统思潮的抨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影响下,一股现代新儒学涌入中国,他们感受到儒学在现代的日益衰落,希望能把西方哲学思想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现代新儒家学者能够重新审视传统儒学,谋求与现代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一、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
20世纪以来儒家哲学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现代新儒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康有为的儒学改革。在20世纪初,中国为实现救亡图存发生了幸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儒家哲学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历史正逐渐淡化。同时在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后,“尊孔”的大旗高高举起,五四青年纷纷认为巩固共和最好的方法就是引进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独立”学说,他们认为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救中国,因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所以必须“打倒孔家店”。然而最根本在于经济,西方的资本主义击败了中国的中央集权,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儒家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适应中国社会的转型而转变其思想,由此新儒家思潮开始兴起。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曾提出“新儒家”一词,这里的“新儒家”是指将孔孟学说发扬的程朱理学,并不是现代学术界所讲的新儒家。现代新儒家是五四运动以来阐释和接续儒家文化为己任,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贯通西学以谋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因其区别于先秦儒家和宋明儒家,故而把20世纪以复兴儒学为旗帜的这个流派称为“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时期:从“五四”到1949年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创立、发展为第一阶段,其影响主要在大陆。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麟等人。五十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家在港台地区又得到了新的重要的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人。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家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以及余英时等海外学者。方克立说过“在现代中国的各种思想潮流中,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比较具有继往开来意义、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造性、影响较大而且生命力较长久的,唯有现代新儒家”。[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8(04).]1985年,杜维明在大陆宣讲儒学,他以东亚文明即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为例向人们阐释儒学的现代活力,激起中国学术界热烈的讨论。儒学与现代化,儒学本身能否现代化等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在海外学者与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的著作传入大陆并引起高度重视,大陆学者对这些新儒家学者的观点进行反思与审视,并给出自己的回答,现代新儒家思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二、现代新儒学的内涵及特征
迄今为止对现代新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方克立、李锦全指出:“所谓现代新儒家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继民族文化之慧命自任的知识分子,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主体和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方克立、李锦全.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现代新儒学以中国儒家文化为精神实体,强调文化的根基,现代新儒家也不单单复归先秦儒学,而是能够将儒道与西学交融,并对历史文化怀有敬意。
在早期,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现代意义的诠释基本上是站在中国文化复兴的角度上来表达。1921年,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至上、机械物质文明、工商资本化、个人主义至上等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并以儒家直觉、乐感之仁为救治之道,认为整个世界将迎来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在此书中确立了以“人生问题”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基本理路,试图通过一个系统的哲学论证来确认儒家精神的文化地位。他希望通过礼乐教化、风习成俗的方式培养民众的道德人格,并由此建立伦理本位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秩序。梁漱溟声称自己在学术上“除替释迎孔子去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页.]张君劢作为早起新儒家代表人物在其《人生观》的演讲中主张“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人生现,而反对所谓科学的人生观,认为“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科玄论战”。在科学与人生观对峙之下,张君劢将他的学术重点放在对于儒学价值的阐释上。张君劢认为儒家最大的价值在于将人的道德性呈现出来,解决了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他所主张阐扬的儒学价值倾向于儒学在历史上形成的基本价值与哲学道理,所以他说:“吾此所谓儒学,以哲学思想为范围,与宗教无关,与政治社会无关,……但就孔孟以来及宋儒所确定之哲学基本范畴为东西古今所共有讨论之,发扬之,期其能超出乎此一是非彼一是非之门户之争,而在一种新观点之下使儒学得所凭借而因以复兴”[张君劢.儒家哲学之复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张君劢是复兴儒家精神的重要推动者,他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他始终相信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儒学的现代化,而儒学的现代化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作为第二代港台新儒家,牟宗三努力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完成了一种道德形上学的现代重建,牟宗三突出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并集中思考“内圣之学如何开出新外王”,其思想体系中内圣与外王、思辨与践履、形上本体与现实生命之间的契合与背离,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现代新儒家自我突破的困境和契机。杜维明是积极推动儒学传统现代发展的国际儒家学者。在他看来,儒学作为一种伦理,既是体验之学、实践伦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的基本理念就是“做人的道理”,所以他说“儒家传统的基本关怀是学以成人”[杜维明.儒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从现代新儒家学者对其内涵的概括来看,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在方克立看来现代新儒家接续儒家以“道统”为己任,力图把儒家学说与西学汇合以谋求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发展。赵德志认为,“新儒家”的宗旨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以阐明只有孔孟到程朱陆王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核心和根本精神;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历程进行反思,以证明只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来吸收改造西方近代文化,才是当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唯一现实出路。[赵德志.现代新儒家漫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8(01).]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新儒家以“忧患意识”为起始,采用“返本开新”的方式发扬儒学。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学的承继是被重视的,他们注重发掘儒家文化中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因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三、现代新儒学的现实意义
追溯现代新儒家发展历程,他们最早以文化改良派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纠正“五四”时期非理性主义和反传统的矫枉过正,深入阐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蕴涵的精神,始终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现代新儒学在促进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方面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现代新儒家是文化的融合者而非复古者。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能公正的看待中西文化积极与消极的因素,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型。
现代新儒学融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的精神,摒弃了旧有的封建思想,这样的新儒学思想适合现代的发展。现代新儒家从文化的精神、物质、制度这三个层面,说明了他们在考察文化的价值时,最看重的还是其精神层面。现代新儒家肯定了物质和制度层面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其重要性,通过理解现代新儒家学者的思想有利于儒学在现代转型。现代新儒家传继宋明理学认为的通过人的自我修身努力能够达到完美境界的思想,并且强调道德意识。现代新儒家认为儒家人文思想有永恒的价值,十分看重生命的价值,新儒学通过对人性德育的发扬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对人生观有积极的意义。梁濑溟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人类为什么还能具有这么大生命的创造性呢?就因为人的生命中具有智慧”。[李凌已.梁濑溟学术文化随笔[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所以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追求,了解人生,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人生便有意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现代新儒家“内圣”与“外王”思想促进儒学在现代的发展,青年在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影响下,能够在学习与创造中培养然德性,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儒学现代转型的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儒学现代转型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认同,现代新儒家思潮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社会思潮,摆脱了旧经史研究的模式,以独立的姿态、用现代的方法传播文化,其特点是古今衔接、中西贯通、源于传统、立足于现代,是真正符合中国现代发展的文化。儒学现代化发展与现代转型是不可避免的,现代新儒家推动儒学在各方面发展,不仅对自我、人生产生深远影响,还能够应用于社会,他们通过中西价值对比、中西对话来谋求儒学的现代发展,也致力于对传统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现代新儒家以维护儒学的地位和价值为立足点,并调适儒学以应对现代性的冲击,通过现代新儒学的传播能够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整体建设与未来发展,因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儒学的现代发展。现代新儒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推动儒学现代转型,无疑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舞台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韩震等.新时期中西哲学大论辩[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3]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
[5]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8(04).
[6]包雅玮、刘爱莲.现代新儒家思潮对青年的影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4(07)
作者简介:么澜(1993—),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学生,哲学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哲学一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比较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