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命运不屈的抗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苦难的命运不屈的抗争

王凤霞

——读《香菱学诗感发》

王凤霞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电大

【内容摘要】在《红楼梦》中香菱地位卑微,命运坎坷,她出现的时间、地点与她相关的事件对整部作品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她在全篇中奠定的是悲剧的基调;作为第一个薄命女儿、第一个家庭历劫、第一对薄命鸳鸯的承受者,她奠定的又是作品结构模式。同时香菱也涵盖了黛玉、宝钗、可卿的某些特质,而作者对她的反谶言选择更加深了悲剧的力量。

【关键词】香菱;苦难;命运;不屈;抗争

曹雪芹采用“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方法创作了《红楼梦》。满纸荒唐讲述天下盛衰之道。从《红楼梦》塑造的群芳身上,我看到了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各种走向。才貌两全的黛玉,德才兼备的宝钗,阔达豪放的湘云,柔弱和顺的迎春,聪慧果敢的探春,胆大泼辣的熙凤,美丽率真的晴雯,谦和忍让的袭人,软弱糊涂的尤二姐,性情刚烈的龙三姐,远离红尘的妙玉等等,她们的命运都可以归结为一种,那就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众女子悲惨的人生际遇让言者伤心,听者流泪。读了《红楼梦》,我更多地认识与了解了红楼众女子。除了黛玉、宝钗、湘云、妙玉等上层社会优秀的女性外,我也爱上了晴雯、香菱、鸳鸯等丫鬟的美好形象。再读《红楼梦》香菱的悲剧命运和抗争精神又引起了我的关注。

一、香菱的身世及遭遇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留给后世读者深沉的思考和广泛的探究。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作者刻画人物匠心独运,入目三分。

香菱虽位列金陵十二钗副钗之首,出身于乡宦之家,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不知自己的家乡,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命运之坎坷,身份之卑微可想而知。香菱却恒守她纯洁温和的性情。只要看她每次展现“笑嘻嘻”的喜颜面对人世的一切,就更加助长了读者对她的同情与怜爱。至于性格,则是“香菱之为人,无人不怜爱的”。或者性格里那一点“痴”与“憨”正可以诠释香菱之所以置身于不甚快乐的氛围,却依然展露盈盈笑意的原因。“痴”正是她对加诸于自己命定环境顺受不悔的认可。

二、香菱学诗缘由

香菱寄居于薛宝钗那里,为什么不跟随学养丰富的薛宝钗学诗,却向林黛玉求教?我认为这是因为宝钗世俗的一面,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认为香菱毕竟是婢女的身份,没有必要学诗。所以,薛宝钗充其量只提供了香菱一个充裕的生活环境而并没有给她一丝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温暖,非但没有给香菱精神世界任何滋长,反而鄙视香菱,她以“呆”“疯”“魔”三个字偏激地评价香菱,戏弄香菱,嘲笑香菱。在万般无奈的时候,香菱看到了黛玉,就像暗夜里迷失方向的人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充满感激和温暖。她关心香菱,尊重香菱,诚恳耐心地帮助香菱,所以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便慨然允诺。她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但香菱的成功关键还是在她自身的努力。“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三篇《咏月》诗已初露她的才气,其中第三首写得最好,却是梦中所得。虽然表面说了“有志者事竟成”,但也隐隐预示了香菱的“精华欲掩料应难”也不过是在梦中,现实里是没能得到的。写香菱学诗可以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同时,也增添了她的一生的悲剧色彩。香菱学诗真是可怜、可敬、可叹!

三、诗情是香菱的精神寄托

为了表现这些性格上的特点,曹雪芹还是费了一些笔墨单独为香菱营造表露她真情真性的戏剧场面。香菱学诗的一段是她性格的彻底发挥。表现了她是一个精华灵秀,悟性极强且富有文学气质的女子。吸引香菱的不是大观园奢侈的生活,而是海棠诗社浓厚的文学氛围。但这高雅之物本非香菱可以企及的,但是,她却偏偏喜欢诗,想学诗、写诗,是何用意?细细思量,不仅茅塞顿开。香菱失去亲人的关爱,缺少人间的温暖,缺乏真诚的沟通,饱尝人生的波折和世态的炎凉,虽身处困厄却心志高洁。这位地位低下的婢女只好苦苦寻找并奋力追求自己的精神寄托,而诗,这一高雅的文化形式恰恰成了香菱寄托自己情感世界的凭借。香菱吟诗是她一生中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她读诗,悟诗,谈诗,做诗,苦心学诗,精血诚聚,在这庸俗、势力、冷酷的社会里拼命挣扎,努力地痴迷地开拓着自己支撑灵魂的那可贵的精神空间。

四、诗句中的内心世界

香菱是《红楼梦》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最早出场的女性人物,红尘中的女性人物恰是自香菱起,至香菱终,香菱为最后一个交待结局的女性人物。香菱的存在,似乎是一个表现社会生活的多面体,只要她出场,总能调动起读者的感情倾向。命运的起落,总伴之以读者的声声叹息。

我们可以通过香菱的诗作窥探这个命运多舛的女孩的内心世界:“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诗中,香菱借妇人月下捣衣,借渔翁秋夜闻笛,借女子楼头倚栏,看似句句写月,实则句句写离别,抒发了内心深处蕴积已久的对亲人的思念。这里,香菱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将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当中,言浅意深,意趣真切,余韵悠长。正是通过学诗写诗,凄凉的身世,坎坷的命运,美好的希翼从香菱稚嫩的笔端流淌出来,那些至纯至真、美好善良的情愫在香菱沉寂的心灵中复苏起来,化作内心深沉的独白。受林黛玉的清纯高洁、不受礼俗约束、敢于冲破传统牢笼的品性的感染,香菱倔强地用诗濡养着自己的生命之根,在凄苦的命运中不屈地抗争着。

一个多么好的女子,天性善良,有理想,有执着的目标和追求,地位卑微却不甘人后,然而种种不幸遭遇却偏偏降落在她身上。她的悲剧命运也引起了我们对贵族、官僚的痛斥,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①李虎润:《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六期

②曹雪芹:《红楼梦》,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凤霞,女,1961年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