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普通外一科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9-0150-01
胃癌是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但即使根治性手术,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胃癌复发或不能切除最常见的原因是腹膜的种植转移。对于手术后腹腔内复发,肝转移,或腹腔内已广泛转移的晚期胃癌,手术无能为力。对此曾采取各种不同辅助治疗措施,如:静脉化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但疗效不满意。腹腔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化疗的一部分,已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腹腔化疗可以使药物直接用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部位,疗效较好,操作简单,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目前日益广泛的用于临床工作中。
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共45例,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5岁,全组病例均经胃镜病理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回顾病历,行腹腔化疗。
2常用药物及主要毒性反应
2.1治疗法案阿霉素,于治疗开始的第1、7日给药。顺铂,于疗程开始的第8日给药。Vp-16,于疗程开始的第4、5、6日给药。
2.2给药方式由术中腹腔内预置的硅管中滴入,8日为一疗程。
2.3主要毒性反应化疗药物所致的毒性反应主要有组织坏死;胃肠道反应,如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明显的骨髓抑制;肾脏损害(以顺铂最为明显);心肌损害致心肌炎;皮肤粘膜反应,如脱发、口腔溃疡等(以阿霉素最为明显)。药物局部刺激引起的反应有:腹痛、腹胀、便秘、呃逆、肠粘膜坏死脱落、肠出血等。
3护理方法
谨慎操作,保证安全。将化疗药物按程序稀释于200ml生理盐水中连接腹腔预置的硅管缓慢滴入,给药前用生理盐水冲管5分钟,确定无渗出后再给药,给药后再用生理盐水冲管5分钟以防硅管内药物残留,给药后每15至20分钟翻动患者一次,共8至10次,使药液均匀分布于腹腔以达到疗效。给药后应扎紧硅管并包以纱布,以防渗漏及污染;硅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拖拉致硅管脱出。顺铂遇光后会增加毒性,应采取避光措施。拔管时,应用手反折并捏紧硅管,轻轻松动,慢慢拔出,当末端接近腹壁时应快速拔出,防止末端药液渗入组织间引起组织坏死。
4病情观察
给药过程是否顺利,有无药液外渗,如有应立即停止给药,更换注入部位并更换床单,药物接触部位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并进行局部封闭(地塞米松5mg+普鲁卡因1ml+生理盐水10ml),再用硫酸镁局部湿敷24小时。观察给药后病人发生毒性反应的时间和过程,以指导治疗并为掌握科学用药时间提供依据。经观察腹腔化疗药物吸收较慢,一般在给药后8至12小时发生反应,如在下午给药,反应发生在次日白天,有利于患者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各项检查结果掌握病情有利于合并症的预防;定期留取标本送检,加强心肝肾功能监测,预防和减轻化疗药物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每2日检查血象1次,每周查心电图1次,以便早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观察腹部情况及胃肠反应,观察尿量及排便情况,以估计病情,保证安全。
5讨论
胃癌术后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因此,理想的辅助化疗方法应该能杀死腹腔内和肝脏的癌细胞,才能有效预防腹腔和肝脏的复发和转移。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腹腔内给药其代谢途径主要是经门静脉循环系统进入肝脏,由肝脏代谢成无毒形式,只有很小一部分通过腹膜廓清直接进入体循环,研究发现,经腹腔内给药可使腹膜表面的抗癌药浓度较血液浓度高数倍至数千倍,形成腹腔液、门静脉血、肝静脉血、股静脉血的浓度梯度。因此腹腔化疗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药代动力学特点,在腹腔内癌细胞和细小癌灶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的抗癌药液中,提高了抗癌能力;腹腔内药物经门静脉循环系统进入肝代谢,亦有利于防治肝转移;同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很小,胃肠反应和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轻,对患者全身情况尤其是免疫功能影响小。腹腔给药后在肝、胃、结肠中维持了一定的药物浓度,而肾、肺中含量甚微,对胃癌术后患者需要化疗,尤其是肿瘤已浸及或穿透浆膜时,术后应尽早实行腹腔化疗,以防止和减少腹腔内复发和转移。
参考文献
[1]周春兰,潘润萍.消化系统晚期肿瘤行腹腔化疗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4年11期.
[2]李震云,黄崇芳,陈菊芳,倪贤才,程凤川.腹腔化疗进路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3]孟德春.静脉化疗应注意的问题[J].河北医药,199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