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梅
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心小学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很多数学教师都在创设问题情境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创设问题的原则入手,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效问题情境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1.1要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老师要明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希望学生能够围绕着针对性的问题去思考或者是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新知识的运用来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不能过于随意,也不能过于困难,要在难度适中的同时,让问题情境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1.2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历不足,注意力不持久,对有趣味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将数学知识掌握牢固,就需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增加问题情境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经典的动画形象,利用有趣的游戏,利用神奇的科学现象或者是利用生活中有趣的生活场景,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让学生更加感兴趣。
1.3要有层次性
创设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问题学会自主学习。数学是一门知识由浅入深的科目。一年级学习的加减法,到了六年级也会出现,只不过加减法的难度在不断加深。正是由于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层次性与逻辑性,所以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当注意到数学问题的层次性,要通过一个知识点引入到另一个知识点上,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一个问题学到更多的知识点。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
2.1创设生活化,趣味化情境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完全分开。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知道买一支铅笔一元钱,也知道花五元钱买一支铅笔,店家会找回4元钱,但是在写数学题的时候,却经常出现数算不会算,单位不会用的这种情况。
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绝大多数都会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到,只是小学生自身不能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比如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需要十分钟,小明早上7点从家里出发,到了学校之后发现作业在家没有带,于是转身回家拿作业,那么小明拿了作业回学校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有过出门发现作业没有带的情况,会掉头回去拿作业,然后教师通过为学生画路线图或者是播放相关的视频,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有效的追击整个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顺利的掌握这一类型的应用问题。
其次是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多媒体设备,增加问题情境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游戏的情境,并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配图。比如一只小青蛙在旅游的时候遇到了一条大河,大河上只有几片荷叶能够让青蛙落脚。做对算术题就能顺利通过,小朋友们能帮忙吗?然后教师播放青蛙在一条大河前面左右为难的视频,通过设置这种趣味性的情境,小学生会认为是自己在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而不会意识到这是在学习算数,所以在算数上就会变得更加用心。
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并且让生活化情境问题变得具有趣味性,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提高学生课内课外数学学习的效率。
2.2问题情境实践化
小学生的心智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慢慢成熟,小学数学的难度也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难。课本中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时候教师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被眼前的知识难倒,又需要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时候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将问题情景创设与实践相结合,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抽象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三角形入手,让学生拿出卡纸裁剪两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将两个等边三角形拼接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拼接之后是否变成了四条边都相等的正方形,并且让学生亲手测量,得出自己的结论,将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接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是否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然后教师根据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由已经学习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是三角形的面积,再让学生随意裁剪两个边长不等的三角形,将其拼接在一起,观察是否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让学生裁剪两个一样的梯形,将梯形倒置拼接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或者是拿出直尺进行测量,自己来鉴定自己动手实践的结果。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对这些图形的面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3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
成绩单并不是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唯一标准,教师需要从平时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出对学生的相关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客观的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比如将情境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按照5分来进行评分,再将学生课后的练习按照5分来进行评分,综合两项评分,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评价看出学生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真实反馈,通过结果去不断改进问题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问题情境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升问题情境教学的效率。
3、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问题情境教学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杨庆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8(08):78+80.
[2]刘纪.探索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课堂应注意的问题[J].学周刊,2018(15):67-68.
网络新兴词语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