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心衰1号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自拟心衰1号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探讨

王明君

(海门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海门226100)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心衰1号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于本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70例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心衰1号。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衰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衰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自拟心衰1号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衰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拟心衰1号;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积分;中医证候积分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CHF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心力衰竭治疗措施在不断地更新。然各种西医治疗措施由于只能阻断一二个病理环节,往往疗效不尽理想,而且存在毒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期应用。有些治疗方法价格昂贵,不能为患者接受等弊端,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近年来,从中药防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日趋增多,在改善症状上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中医历来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天人合一”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一致,而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恰是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整合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有关多种活性介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重要的结合点。本次研究将以2013年2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自拟心衰1号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以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于海门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70例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纳入病患3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②年龄大于40岁,小于75岁。③心衰的基础病因是冠心病。④心功能评级在II-Ⅲ级之间。

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为(58.6±1.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心患者18例;患者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为(58.5±1.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病例资料,结果均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对比性良好。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使用以下药物(可选择使用)①利尿剂:呋塞米(10-60mg,qdpo-bidpo)。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依那普利(2.5-10mg,qdpo-bidpo)、氯沙坦(50-100mg,qdpo)③β受体阻滞剂类:美托洛尔(12.5-75mg,qdpo-bidpo)。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mg-40mg,qdpo-bidpo)。⑤正性肌力药物:地高辛片(0.125mg-0.5mg,qdpo)。⑥扩血管药物类:硝酸异山梨醇脂(5-15mg,tidpo)。上述药物均依据患者病情病况进行合理选用,用药剂量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量。

观察组:本组患者均在对照做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心衰1号方,基础药方如下:白芍、白术、黄芪、茯苓各15g,桂枝、川穹、红花、桃仁各10g,附子(炮,去皮)、生姜(切)先煎各6g。如有水寒射肺而咳的患者,在此药方基础上加用细辛3g,五味子15g;如有犯胃而呕的患者者,改生姜为干姜15g,或加吴茱萸。药剂由煎药室统一煎制,每剂两袋,每袋200ml,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14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治疗前后心衰积分的变化情况。②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所产生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检验,P<0.05则表示数据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衰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观察结果,显示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衰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终结果,其具有较高死亡率,该病症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成年人患心力衰竭的几率约为0.8%,目前我国40-75岁之间的人群中约有400万的人为心力衰竭患者,且患病数仍以每年19.5万持续增长[2-3]。西医治疗该病疗效尚可,但毒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期使用[4]。而中医学从益气养阴、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泻肺逐水、活血化瘀等方面治疗[5],皆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本次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久病迁延不愈,阳虚水泛故治疗从温阳利水入手,以《伤寒论》真武汤为主方,酌加活血药,自拟心衰1号方,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衰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更为明显。此结果表明自拟心衰1号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衰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减轻患者的心衰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临床经验的偏向与个人辨证论治的侧重点不同,还未形成一种共识,尚有一些问题制约其发展。尽管目前心衰的中医研究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在正确思路的指导下开展临床科研工作,逐步研究心衰更深层次上的基本病机,确定更符合现代医学观点的治疗新理念,中医在治疗心衰方面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在继承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和临床实践,可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的优势。

参考资料

[1]蔡少杭,吴怡萍.强心康对LVEF降低性心衰患者BNP、RDW水平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2):126-128.

[2]孟培娜,严激.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2):334-337.

[3]杨冬花,付蓉,卞震炯.益气温阳活血方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室重构NF-κB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7-79.

[4]冯慧远.心力衰竭的机制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0,9(7):47-49.

[5]罗永梅,林炎彬.自拟强心一号对慢性心力衰竭40例BNP和LVEF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23(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