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检测及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检测及临床意义

伯广辉

伯广辉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1501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4年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及同期120名体检健康儿童采用日本东亚SF-300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常规,并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同健康小儿相比,显著增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且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改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以及患儿的临床诊断可以血常规检测结果为有效参考依据。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114-01

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人群为5~15岁的儿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全年均有发病,而以冬季发病较多,属于一种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症,在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后会引起多种并发症。血常规检查是了解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的一项基本的临床检查,对小儿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分析总结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如下。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年龄为2~6岁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标准的支原体肺炎患儿35例男,28例女为观察组。患儿患有不同程度的如下临床症状:刺激性干咳、咽痛、头痛、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等。选取同期年龄3-7岁的60例包括男32例,女31例的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小儿均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且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静脉抽血采集小儿血2.0ml经稀释后采用济南汉方BM21B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根据试剂盒提供的步骤进行具体测定步骤。统计分析观察项目后,比较分析两组小儿血常规检测值之间的差异。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评定标准小儿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血红蛋白计数(Hb)正常值:120-140g/L;嗜中性粒细胞N0.3-0.7、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淋巴细胞L0.20-0.40(20%-40%)、单核细胞M0.03-0.08(3%-8%)。

三、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观察组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绝对值方面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肺炎支原体,它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无细胞壁的微生物,是损害儿童呼吸道及多脏器的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紊乱、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和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学说。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多种炎症细胞因子,从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及肺外损害问题,诱发支原体脑炎、支原体心肌炎、支原体肾炎等。同时使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被大量激活,并由于肺炎支原体的免疫黏附性及代谢产物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损伤,使淋巴细胞表达受抑,使淋巴细胞活性降低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不平衡,使B淋巴细胞成熟产生障碍,并同时加速外来抗原肺炎支原体及代谢产物。

小儿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胸膜肺炎样微生物”,是已知的独立存活的病原微生物中体积最小的,它的潜伏期约为二到三周,临床症状表现情况轻重不一,多数在病发初期表现为干咳,继而开始分泌痰液,一般没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发生,体征根据年龄情况有所不同。小儿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支原体穿过病毒宿主呼吸道的黏膜表面的黏液纤毛层,并黏附于黏膜的上皮细胞上,其释放出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减弱纤毛运动,加快细胞损伤。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便是血常规检查,可以通过血细胞的数目计算,通过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从而判断疾病,是辅助临床上诊断病情重要的一个手段。经过统计分析后,通过我院的研究发现观察组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方面与对照组之间并未有明显的差异,两组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绝对值方面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则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结果与有关报道相似。这次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血常规分析可以对小儿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进行初步判断,并对相关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与上文讲述的免疫反应机制一致,国外也已经有相关的文献报道,经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显示不断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则显示降低,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则不断增高。近年来,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也普遍得到临床医师的特别重视,然而确诊治疗需要做特异性的抗体检测工作,而基层的医院无法提供这样的医疗条件。在认真分析了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的一系列的变化规律,社会医疗卫生界希望通过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的变化来初步判断其是否受到肺炎支原体感染,从而有利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治疗,防止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等。

参考文献:

[1]赵淑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小儿急救医学2002.9(3):129-130

[2]董林,李明,张元英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因子测定的探讨放射免疫学2002.15(1):1-2.

[3]蒋育红,张忠国,王成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程及临床意义中国当代儿科2001.3(5):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