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益常1董子升2李远峰1邵加龙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三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44-02
【摘要】目的观察斜扳法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治疗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和复发率,评价斜扳法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广泛推广本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选定的15-70岁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1例:采用斜扳法配合中频电疗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治疗组41例:斜扳法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运用斜扳法配合腰背肌锻炼在近期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斜扳法配合中频电疗法基本相同,而半年内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斜扳法配合腰背肌锻炼对降低腰椎小关节紊乱的远期复发率有明显的优势,临床广泛推广本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紊乱斜扳法腰背肌锻炼临床疗效
腰椎小关节紊乱也称为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小关节错缝等,多是由于轻度的急性腰扭伤或弯腰猛然起立,使滑膜嵌入小关节之间,造成小关节交锁或脱位,不能自行复位而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使脊椎活动受限。病人往往屈身侧卧,情绪紧张,肌肉紧张,不敢动,生怕别人触碰或搬动。脊柱任何的活动、咳嗽、震动都会使疼痛加重。由于疼痛,腰肌呈保护性肌痉挛,腰椎变平或稍后凸或略有侧凸。腰椎间小关节属微动关节,其本身的稳定依靠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等组织,由于腰椎负重量与活动量较大,当腰椎扭伤或劳损致脊椎不稳,均可发生腰椎小关节紊乱,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本病主要以腰痛为主,出现腿部放射痛较少见。笔者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对82例患者分别采用斜扳法配合腰背肌锻炼和斜扳法配合中频电疗法治疗,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2例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治疗组41例,男25例、女16例;病程最短者1小时,最长者1年。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病程最短者半天,最长者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均在25-57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腰部多有外伤史;
②腰部持续性剧烈疼痛,腰部活动受限;腰肌痉挛,腰僵直;
③病变部位腰椎旁压痛、叩击痛;病变部位腰椎棘突偏歪;
④直腿抬高试验、仰卧挺腹试验及屈颈试验均为阴性;
⑤腰椎X线片检查腰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侧弯等改变。
⑥局部小关节经注射疗法止痛有助于其他症状鉴别。
1.3病例选择标准
1.3.1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5-75岁者;③一个月内未接受其他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者④同意加入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病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大于70岁或小于15岁者;③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④并发病影响到关节者,如牛皮癣、代谢性骨病、急性创伤等;⑤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皮肤过敏体质或对所用药物过敏者⑥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⑦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
斜扳法[1]:在手法整复前一律禁用止疼药及麻醉药,以右侧为例,如患者腰椎棘突向右偏歪,则患者左侧卧位放松,下肢自然伸直。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两肘(或两手)分别挟按患者的肩部前侧及臀部(或肩后部及髂前上棘部),在腰部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喀”的声响,术者不用刻意追求“喀”的声响。经手法复位后,2-3天内要求患者睡硬板床,不要做腰部的扭转运动,手法复位一周后,在仰卧位做“三点式”、“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在俯卧位作上肢俯卧撑和“飞燕点水式”练习,以训练椎旁肌的背伸运动,分别作100-200次/d。上述2个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幅度和次数。
注意事项:对小关节滑膜嵌顿疼痛剧烈者,应先用牵引手法,使嵌顿的滑膜移出,再应用上述手法进行治疗。
2.1.2对照组
患者在手法整复后进行中频电疗法:用K8832-T电脑多功能电疗仪,痛区并置法,耐受量刺激,每次20min,2次/d,3周为一个疗程。
2.2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观察指标
(1)腰部疼痛;(2)活动度;(3)复发率;(4)腰椎正侧位X线片。
2.2.2观察时间
3周作为观察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和第3周末观察记录,随访时间半年。
2.2.3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并结合临床具体情况,拟定疗效评价标准如下:
痊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功能活动正常,能从事正常工作者;
显效腰部疼痛基本消失,过度劳累时出现腰痛,脊柱活动轻微受限,基本能从事正常工作者;
好转治疗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负重或弯腰时间过久腰部出现酸疼,脊柱活动轻微受限,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者;
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者,影响日常生活。
2.3统计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结果
3周内:治疗组:痊愈32例显效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7.5%。
对照组:痊愈31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5%。
半年内: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3%。
对照组:复发15例复发率为:36.5%。
4讨论
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医部全录》说:“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而腰不可以转也。”由于腰椎小关节是腰部活动的支点,是由上一个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一个椎体的上关节突以及关节囊所构成的椎间关节,腰椎小关节的关节面呈矢状位,属于微动关节,活动度很小,限制腰椎的活动范围,保持脊柱的稳定。关节囊及滑膜相对较为松弛,且滑膜层有较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对炎症和刺激反应很敏感。当腰部负重或激烈运动时,不经意的扭转、闪腰、使脊柱扭斜,腰肌的不协调收缩,关节囊、韧带受到牵拉,使小关节错位、偏移,不能复位造成椎关节紊乱,刺激神经,引起难以忍受腰痛,患者多神态紧张,呻吟不止,坐卧不安,被动姿态。治疗本病的关键是纠正小关节错位和增强腰背肌肌力。
斜扳法利用物理力学杠杆原理,使腰段脊柱发生扭转,腰椎小关节囊受到牵拉,错位的腰椎小关节得以整复,具有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因此采用上述手法可以迅速使紊乱的关节复位,缓解腰部肌肉的痉挛,从而使腰部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者消失,脊柱的功能活动明显得以改善或趋于正常。医者再实施手法复位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复位,而因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及临床表现。实施前应尽可能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尽量放松痉挛的肌肉,再行此手法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患者行手法复位后通过腰背肌锻炼,增强腰背肌肌力,改善腰背韧性和调整肌肉的张力,从而加强脊柱关节的稳定性,而脊柱正确的活动姿势也可改善腰椎小关节承受的异常应力。
临床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方法很多,各种手法复位临床疗效也不错,但患者再手法复位后单纯行理疗或者按摩等疗法,忽略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加上坐姿、站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腰痛的复发率很高,此临床观察的结果说明治疗组患者经斜扳法复位配合腰背肌锻炼后,腰痛症状,脊柱活动度,复发率及腰椎正侧位X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斜扳法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有寯.中国按摩大全[M].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社,2001:165-16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