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沟通技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沟通技巧分析

张洁需

张洁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见龙亭实验小学362000

摘要:作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的特征,并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欧美各国对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兴盛,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性或规模效率性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价值问题。因此,教育价值开始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效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转向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

一、师生互动的特征

1.互动目的的全面性。首先,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社会性。包括组成小组的技能、小组内部活动的基本技能、交流思想的技能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互动过程中将这些技能直接或间接地教授给学生,并采用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领悟。其次,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合作学习在课堂实施中的步骤,师生互动发生的阶段可以相应地分为集体讲授、小组活动、全班交流讨论三个基本阶段,在集体讲授阶段,师生互动主要向学生传授课题内容指向、任务安排。小组活动阶段,师生间的互动主要在于就学生认知上的疑难、见解观点上的分歧进行引导和疏通。全班交流讨论阶段,师生就课题任务进行总结陈述、解惑,同时对小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以上三阶段推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不断建构,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对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关注和培养是隐含在上述所有教学活动中的。

2.互动行为的示范性。由于传统个体性学习、竞争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以及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青少年中缺乏合作技能、合作意识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的发生本身存在着示范性、感染性作用。这使某一互动主体以外的学生可以从中看到互动的行为方式、结果,感受互动的宽松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和互动的行为技能。

3.互动对象的全员性。合作学习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包括学生学业成绩、优势发展领域、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从学业成绩上,教师要“抓两头,带中间”,特别是对学困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在性格差异方面,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个性倾向性,给予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弱势群体特别的关照,使其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落队。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教师要摒弃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教育的观念,坚定每个学生都有其成功的需要和可能性,使全体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另外,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三者是共融、和谐的存在于课堂中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的,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多样、互动机会增多。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适宜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有具有独立人格的被尊重、被关爱的人,是在轻松、温暖、合作的课堂氛围中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一个孩子,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一个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地关怀”。教师应尽量消除学生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要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在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和鼓励性言语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期望和肯定,例如温和地拍拍学生肩膀、点头以示赞赏或认可等。其次,教师要善于控制自身的消极情绪,要始终热情、饱满、积极地面对学生,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

2.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合作技能。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保证。师生互动与学生的合作技能间的关系是交互作用的,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合作技能,反过来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也会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的效果。

(1)适时指导、点拨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的,教师可以分情况在师班互动环节较为系统地陈述学生所需合作技能,也可以在师组互动、师个互动中进行强化练习,在逐步的累积中实现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2)有效运用反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学生通过给教师提供关于自身学习进度及主要问题的信息,获得具体直接的改进方法;教师通过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直接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主要问题所在,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双方间持续不断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技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3.加大对互动弱势群体的关注。首先,教师安排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多层次、多指标的任务,使弱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学习与交往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发展的薄弱之处,例如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学习需要与动机方面,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他们实行不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