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接《探索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的子课题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挖掘,积极探索、实践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学习,在培养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运用上,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也从中得到了乐趣和知识,扩大了积累,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也使得我的语文教学彰显出无穷魅力。
水到渠成(书不读熟不开讲)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学新课,不管学生读的如何,有没有自己的体验,就开始逐句逐段分析讲解,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理解常常是概念化的提炼,缺少了对语言内涵的品味与解读。教师们则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这么聪明,怎么考试就不会做阅读题。其实不是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或没有自己的感悟,是没有给学生充分品味的时间。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学习古人的“书读三年方开讲”的教学方法,强化初读,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力求读进去,读正确,读流利。课文没有读熟决不“开讲”。让学生充分去读,自己去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这时再开讲学生就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久而久之,长期训练下去,就会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使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阅读能力获得发展提升。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一篇课文分三教时,我会将两教时用来读课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读熟课文,甚至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样读熟再讲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角。熟读使得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有了深厚的感情,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源头活水(挖掘地方教材)
《莫高窟》学完之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来写家乡的一个场景。孩子们思路宽阔,有写秋天苹果园里农民伯伯收获果实的情景“有的满头大汗将梯子从这棵树下扛到那棵树下摘苹果,有的拿起苹果小心翼翼往箱子里放,有的忙着捆扎装好的苹果箱,还有的俩人一组抬着苹果箱正向车上装,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李大爷和李奶奶
了,瞧,他们俩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互相搀扶着也来凑热闹了,李大爷到了树底下,捡起一个掉下的苹果递给李奶奶说:“嗨,还没摔着”,李奶奶把苹果捧在手心里爱怜地抚摸着,好像抚摸着正在熟睡的婴儿……”还有写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有温柔的黄土子母岩,有亭亭玉立的黄土柱,有隐秘莫测的黄土裂隙,有仪态大方的黄土万年睡童……它们独特的造型,使人陶醉于大自然巧夺天工,美妙绝伦的艺术创造,让我们都息心保护这些景观,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好奉献。”还有写元宵节灯棚里的洛川面花的等等。因为这些内容都是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他们能写得如此真实精彩。
其实作文不就是将自己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吗?这些乡土文化正好为孩子们提供了源头活水。这次练笔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这次意外的惊喜更说明了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隐藏着的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弘扬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
高瞻远瞩(为了学生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就教材教教材。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编者的意图,没有或者懒得挖掘教材之外的优秀传统文化
资源,而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感情不够深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要钻研吃透教材。这不仅是考量教师的功底,更是考量教师的责任。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除了让学生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的描写生动传神外,还应在学完课文后继续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水浒传》,评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或者准备一段自己喜欢的水浒故事参加班级的擂台赛。并把这样的任务落到实处,定期检查。这才真正领会了编者的意图,那就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去读成本书的兴趣,让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化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我在执教此篇时如上所做,口语交际课上,孩子们个个讲的是神采飞扬,舌战群儒,难分伯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作为执教者应站得高看得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累积知识财富。
润物无声(身教重于言教)
其实,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宽泛了,作为教师未必能一一说出来指导学生,我们还可以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吼一声正宗的秦腔,画一幅山水国画,吟一首优雅的古诗词,弹一曲古筝琵琶声……相信这些点点滴滴的熏陶
感染,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教师就
是要做那挖井掘泉之人,为学生输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之,渗透传统文化的渠道是多方位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若能替学生发展着想,替上下五千年文明着想,替中华之崛起着想,就一定会身教加言教,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一定会寻找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光环下尽显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