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山东253600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较多,主要包括地基处理技术、钢筋焊接技术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等,其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较为关键,合理的浇筑过程能够对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稳定性、刚度以及强度进行提升,为后期安全投入使用提供更多的保障,为此如何更好的应用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成为施工单位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1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概述
1.1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先做好对参加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详细说明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并强调梁柱节点位置,梁板与剪力墙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及施工控制,振捣时间及振捣点间距的要求控制等。在施工阶段,要提前了解当地气候的变化情况,根据工程施工部位的实际情况,把浇筑工程中所有必备的防雨防暑物资提前准备到现场,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顺利进行。在浇筑施工之前,应对钢筋工程、模板支设及加固、保护层等相关内容进行现浇结构尺寸偏差、外观的检查验收,使各项尺寸控制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内。模板的刚度及稳定性,拼接板缝缝隙要进行处理,对钢筋及其隐蔽在混凝土中的构件必须经过专门验收,在合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浇筑施工。
1.2混凝土浇筑的注意事项
尽管建筑施工企业在浇筑混凝土方面有着许多实践经验,但实际浇筑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为避免混凝土浇筑质量不高导致企业建筑工程施工效益降低,浇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混凝土的浇筑,应由低处往高处逐层进行,并尽可能使混凝土顶面保持水平,以减少混凝土在模板内的流动,防止骨料和砂浆分离。预埋件位置应特别注意,勿使其受到移动。如果浇筑前有离析现象,应重新搅拌后方可入模。二是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为了保证深处的混凝土得到捣实,灌注混凝土时应分层进行,随浇随捣,每层浇筑厚度不得超过相关规范要求值。
此外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应自高处倾落时,其自由倾落高度应不超过2m,如超过2m,要沿串筒或溜槽下落。在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如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或振动溜管下落。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技术
2.1全面分层
采用全面分层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层浇筑完成之后,需要等到其初凝之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采用这样的顺序与方式,从而使得混凝土可以顺利浇筑完成。
2.2分段分层
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应当先从底层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在浇筑完成之后,再对第二层进行浇筑,按照次序向前对上面的每一层进行浇筑。
2.3斜面分层
在对斜面分层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其振捣操作需要先从浇筑层的最下边开始,逐步的向上移动,这样的话才能够使得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3提高浇筑质量的施工技术研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涉及的作业工序及资源条件复杂,为保证整体工程质量达到标准以及相关作业环节高效协同并有组织地开展,应进一步规范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如何提高混凝土浇筑成型质量,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现场经验,对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混凝土成型的一系列指标参数,而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因其厚度大、需求强度高,更是对配合比及配合过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大体积混凝土的配比设计中,在保证得到块体高强度的条件下,还需尽可能减小块体水热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和易性及可泵性。
如何在大体积混凝土配置成型过程中减小水热化程度的不利影响,首先,相关施工作业人员应加强混凝土成型的监测监控,精细化材料配置、浇筑等过程的管理。其次,在混凝土配比原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选择水热化程度低的原材料,如矿渣水泥等。最后,应在配比原材料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粉煤灰,从而能够保证混凝土配置后的可泵性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
综上,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不论是从源头控制原材料的配比度,还是加入一级粉煤灰和矿渣水泥等这类添加剂,都是为了在保证混凝土成型强度和可泵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小混凝土水热化的不利影响,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应重点管控。
3.2温度裂缝预防方法
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比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对于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同样不能小觑,应该得到重点关注。
(1)正确选用配制的比例。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现场作业人员在严选砂、石级配与含泥量之外,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合的减水剂,例如粉煤灰等。据工程现场实际的统计资料,正确选用配制比例可以极大减少水泥使用量,降低其整体的水化热,从而显著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与可泵性。
(2)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温度裂缝自然与温度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对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需要现场操作人员高度重视。一般而言,在浇筑过程中,通常采取喷洒低温水或沙等手段降低其入模温度。此外,减少混凝土在途中的运送时间,延长其初凝时间至5h以上也可以起到显著作用。还有就是在浇筑时,缓慢降低作业速度,以加快其热量的蒸发,迟滞水化热最大值的出现,防止出现混凝土表层温度较高的现象。采取该措施时,还应注意将温度维持在18℃以内。
(3)选择合理拆模时间。拆模时,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时刻测量、熟知其相关温度。一般情况下,侧模拆除作业应在模型内外温差低于25℃时进行。如果温差超过了25℃,则不能进行该作业,待采取措施使温差减小至25℃时,方可继续该作业。
(4)实时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在前述3种方法之外,进行浇筑时,现场管理人员还应实时监控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现场操作人员应提前将温度测量点铺设完毕,以便后续温控记录工作的进行。实时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混凝土内外温差,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指导后续工作,最终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3.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通常情况下,现场操作人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全面分层与分段分层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浇筑,这两种浇筑的方法能够确保浇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浇筑的完整性。进行现场浇筑时,全面分层即逐级对混凝土进行浇筑,该方式在结构的平面尺寸较少的作业环境中应用较为广泛;与前者不同,在进行现场浇筑作业时,分段分层方式一般先从最下层开始,从最下层进行浇筑,在浇筑一定距离后,再进行次一层的浇筑,递进的浇筑其他各层。
4结语
总的来说,高质量的混凝土工程除了依靠它的生产技术外,还取决于它的浇注技术。在混凝土浇注前,应检查模板和钢筋是否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并做好相关的施工记录;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该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并正确地设置施工缝。混凝土浇注要保证浇注的混凝土均匀密实,要保证结构的尺寸准确和钢筋、预埋件的位置正确,并要保证结构的外观性、整体性和耐久性符合设计要求。此外对于建筑结构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其控制措施必须深入到每一道工序环节中,要掌握建筑项目的特点及现场实际,抓住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制订有效的施工方案,使管理、施工、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将浇筑质量的波动达到控制范围以内,才能确保建筑结构的质量达到耐久性需要的年限。
参考文献:
[1]丛小祥.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城市建筑,2013,04:107.
[2]彭星光.小议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6,05:72+75.
[3]张鹏.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6,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