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到建筑旅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从建筑,到建筑旅游

余建林1周勇2

——以台湾建筑空间风貌营造的生产与再生产为例

1.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2.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台湾台北10617

摘要:本文以台湾建筑旅游背景下的林家花园和宗庙建筑为个案分析,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为研究取经,分析建筑空间作为建筑知识,在建筑旅游活动中,如何与文化地景的消费结合,并使建筑从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再现空间的上升轨迹,进而影响原来的建筑空间的使用价值变迁。

关键词:建筑;建筑旅游;空间生产与再生产

1前言

近年来,一种以建筑观赏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渐渐风靡开来。透过百度搜索,以建筑旅行/旅游为主打口号的旅行活动,搜索结果多达上千万笔。这类活动,在学界也引起诸多关注,《上了建筑旅行的瘾》等展开对建筑旅游的思考[1]。据不完全统计,台湾自从2010年开始有超过1000次的建筑旅游活动。

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建筑+旅游”的研究仍非常少,集中在空间句法、几何与社会空间要素等建筑学取经[2-3],或将建筑视为旅游资源要素的旅游学取经[4]。而对于建筑旅游一体两面式的研究,目前仅有从建筑教育与身体体验之间,用身体感知认识建筑空间的尝试[5]。鉴于此,本文以福柯知识范型论述、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和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来解构台湾建筑旅游的发展与演变。

2文献回顾

2.1建筑,作为一种知识与语言的论述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建筑之所以成为建筑,恰好是建筑空间的构造与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融合之后的诗意产物,魅力在其内在的知识内涵、知识生产的过程与形构。从福柯的知识语言论述取向,建筑知识与认知是被已经确定生产出来的符号语言所构成的存在形式,建筑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画出勾勒出的建筑风格,通过“建筑理论的陈述”来供人观看、复制、使用乃至转换再应用[6-8]。

2.2建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地景的消费

建筑旅游将建筑的知识性、人文性与体验性融合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消费地景。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迈向了个性化时代。在消费社会,一切事物都成为消费商品,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也包含因技术复制商品化带来的文化缺失感。这份缺失产生新的文化商品诉求[9]。因而,建筑知识成为了商品,除了是建筑师等空间专业者的个体商品之外,成为更多群体的文化地景的商品。并且建筑空间的文化地景消费,强调个体意识和非同一性,作为市场商品来说,显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10]。

2.3建筑空间风貌的生产与再生产

从建筑到建筑知识的论述,再到文化商品化之后的建筑旅游,是从建筑的具体空间的使用价值,转变为抽象化的表象空间。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介绍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再现空间,在特定的行动者网络内不断的操演,将建筑空间本身与建筑旅游化为三个过程,即“经验的空间”、“概念化的空间”与“生活的空间”,本质上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是从空间再现到再现空间并不一定必然发生,且也没有非常明确的界线。

图1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之演绎

3台湾建筑空间风貌的商品化:从建筑到建筑旅游

3.1建筑空间的价值转变:从使用/实用价值到交换价值

1990年代,台湾的建筑旅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旅游观光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建筑专业的训练与学习;二是,在大学建筑科系内,推崇学以致用的建筑实地考察。近年来,随着体验旅游到来,一批建筑师以解说员身份现身说法,直接推动了建筑由专业者的舞台走向建筑观光旅游、乃至建筑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旅游。正因如此,建筑本身作为空间实践,在自然与人之间辩证互动中由建筑师预设了具体空间(建筑实体与使用价值)和抽象空间(概念知识与社会空间),如台北纪州庵折射日式木屋生活愿景,台北宾馆反应国民政府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想象。

3.2建筑抽象空间的空间再现:从交换价值到概念化的知识

2000年之后,建筑旅游也完成由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过渡。大众化的建筑旅游,使得建筑空间的知识,也逐渐由建筑的具体空间逐步变为建筑之外的交换价值所展现,即建筑知识的流转与对话(抽象空间),成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建筑本身所展现的空间美学以及场所精神,与在地文化互促互进的价值,形塑成一种社会的存在与身体体验的认知,使得旅游的经验与建筑知识,成为概念化的空间知识。

3.3建筑概念化的再现空间:从诗意建筑到新使用价值

建筑旅游,在建筑知识的教学之外,融入学习与生活的功能之后,建筑旅游市场上出现了融合消费需求、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的建筑产品。首先,建筑知识除了建筑知识的自我学习和专业陶冶,也有互动体验的休闲娱乐体验,也有特定建筑风貌的美学产品,而这些产品随旅游移动而逐步被置入旅游者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再生产。如表1。

表1林家花园建筑风貌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在地)

4结论:建筑旅游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

建筑终究是被诗意化的艺术,而生活是社会化的空间,是需要从实际的生命经验中才能找到最佳的解答。总的来说,第一,从建筑到建筑旅游,使得原有的空间的使用价值变得多元,甚至会导致原有建筑空间的再变迁与调适。第二,建筑旅游之后,概念化的知识,内化成为消费者自己的空间设计知识。第三,美好的建筑空间的体验,是多元的,不仅仅在于宏观的建筑地景,也在于建筑旅游这类空间美学的知识流动,从建筑到建筑空间,再到人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陈世良.上了建筑旅行的瘾.北京:三联书店,2005.

[2]吴良镛.建筑理论与中国建筑的学术发展道路——新版译著《建筑理论》上、下册序[J].建筑学报,2007,(02):1-5.

[3]游群林.基于价值需求的历史风貌建筑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4]王晓芳,冯俊强,李雷霞,刘芮彤,王洁.街头博物馆:历史建筑旅游开发的新模式——以武汉市黎黄陂路为例[J].旅游研究,2013,(03):48-51.

[5]钱强.建筑旅行[J].建筑与文化,2004,(09):66-69.

[6]夏铸九,王志弘.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1993.

[7]王志弘.多重的辩证:列文斐尔空间生产概念的三元组演绎与引申[J].地理学报,2009,(24):3-6.

[8]Smith,D.E.(Ed.).(2006).Institutionalethnographyaspractice.Rowman&Littlefield.

[9]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