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医院150060)
【中图分类号】R8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1-0202-02
【关键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对其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逐年增多,采用影象手段对冠心病的诊断及支架置入术后的评价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尽管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及支架置入术后的评价,但由于其有创性费用高,患者难于接受,所以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一种安全,无创或少创的影象检查方法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后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4~2009.8月,40例(其中包括21例自愿者,14本院疑诊冠心病患者,5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行16层螺旋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2例自愿者在一周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SCA),5例冠心病患者2周内行SCA检查,(男22例,女18例,年龄32-68岁).安静时心率在70次/分的25例在CT检查前0.5~1小时口服倍他乐克50mg,本组心率均控制在50~70次/分,均为窦性心率,率齐。
1.2CT扫描技术
采用美国GE公司的MSCT机及Aw4.2工作站进行图象后处理.首先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低剂量的冠状动脉平扫,扫描参数为:准直器宽度:20mm×20mm,床进动(feed/rot)27.5mm,螺距(pitch)0.275,重建层厚0.625mm,球管的电压及电流140kv,370mas,每层扫描时间0.6s,然后在主动脉根部层面任选一层面进行小剂量实验,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5ml/s注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5ml,延迟10s后,在所选层面进行12次扫描,间隔为2秒,CT扫描要求患者在正常吸气后屏气,层厚10mm,然后在降主动脉层面选择一个感兴趣区并测量其时间一密度曲线,计算出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后以相同流率经肘静脉注入80-85ml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成像情况,扫描参数:选择1.25s螺旋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segment,或在心率65-70次/分时采用burst采集方式),层厚1.25mm,螺距(PITCH)1.375,dfov25,矩阵512×512,球管电压及电流140KV,400MAS。
1.3图象后处理方法:
将扫描数据(部分数据受心率心动周期等影响,可将其原始数据在心动周期R波后的60%80%的心电相位窗上进行横断位图象重建),传输致AW4.2工作站,以上述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对作冠状动脉主干(LMA)左前降支(I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后降支进行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二维曲面重建及仿真内窥镜重建筛选出图象最佳者用于影象学评价。
1.4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美国GE公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常规股动脉穿刺,插入冠状动脉导管,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2结果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
2.1横断面图象显示能力: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显示率100%,右冠状动脉主干显示率100%,其他分支及冠脉远段显示率略低,横断面上显示最小冠状动脉管径为2mm。
2.2三维图象显示能力:左主干显示率100‰前降支近中段显示率100%,下段显示率为80%,回旋支近段显示率为100%,远段显示率为75%,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率为100%,远段显示率达70%以上,因个体差异不同。
2.3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患的显示:(1)21例自愿者中,12例患者为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5例为冠状动脉管壁不同。
2.4程度的钙化,其中年龄最小者为32岁,左主干点状钙化斑块,1例冠状动脉先天变异,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例为冠状动脉明显疾患,其中1例为左主干软斑块形成伴有管腔狭窄(约5%),另1为左前降支闭塞,长达2cm,后均经SCA证实。(2)10例我院提供冠心病患者:5例患者管壁不同
2.5程度钙化斑块形成,通过内窥镜观察,其中1例钙化斑块向管腔内突入,造成管腔狭窄约50%,后经SCA证实,1例回旋支迂曲,变细,管腔显示欠清.另4例患者前降支,右冠脉不同。
2.6程度狭窄(50-70%),后均经SCA证实。
2.7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11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12枚支架,分别为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3,2,7中,冠状动脉支架显示均能满足影响学评价,因患者均为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1年患者,显示支架形态及位置均正常,支架无明显变形。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同位素技术,超声技术,CT及MRI技术的应用,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学诊断领域不断扩展,愈来愈趋向于无创发展。16层螺旋CT具有可供选择的多排探测器系统,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可获得16个层面的图象数据,明显减少了容积扫描时间,并通过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应用,通过图象后处理技术可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而应用于临床诊断。
本研究表明:(1)扫描技术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的成功在于冠状动脉内造影剂充盈的高峰位于扫描时期内,因此扫描中最主要是造影剂的应用,而扫描延迟时间的测定是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关键,同时心脏搏动(心率)是导致冠状动脉CT图象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他不同程度的影响冠状动脉管腔的分析和定量评价,而冠状动脉钙化也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原因之一。(2)冠状动脉的三维重建:笔者认为不同的相位窗的选择对图象后处理时图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在70%,80%相位窗显示最佳,而右冠状动脉在65%相位窗显示最佳,容积再现(VR)可清晰准确显示冠状动脉与各心腔的三维关系,可靠显示狭窄位置及长度,斑块的性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可任意平面及角度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的全程及腔内外的情况,可区分粥样斑块(软斑块)和纤维钙化斑块,在冠状动脉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仿真内窥镜(CTVE)可显示冠状动脉腔内(支架腔内)的情况的情况,显示管壁的钙化及腔内的斑块,了解粥样斑块的位置及与冠状动脉分支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3)冠状动脉支架的评价:对于CT图象质量能满足影象学评价者,通过重建,多层CT能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结构,能够评价支架是否变形,塌陷情况,以及支架两端血管有无再狭窄,并且可根据支架的变形程度和仿真内窥镜技术大致估计支架管腔内外的情况。
通过对以上病例的分析笔者认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主要适用于:(1)冠状动脉高危人群的筛查,为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选择提供第一手治疗。(2)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无法承受或耐受冠状动脉造影(3)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的首选。(4)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分析定位,术后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5)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提示有无先天性血管变异,尤其对冠状动脉起始部位变异以及肌桥的显示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无法比拟的。
总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由于其无创性,费用低,而易于患者接受,随着16层螺旋CT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此项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杭霏,顾翔,征锦,等.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4):61-63.
[2]秦将均,伍保忠,黄玉勇,等.64.MD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32-1535.
[3]洪澄,BeckerCR,朱芳,等.冠状动脉狭窄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605-608.
[4]邵广瑞,柳澄,刘延军,等.多层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