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岳文(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027-02
【摘要】目的通过防御机制和MMPI测试的研究发现儿童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两组疾病的异同。方法时37例儿童双相障碍患者和3l例单相抑郁患者进行防御机制(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MPI两组在量表HY(t=2.033,P<0.05)、flr(t=2.371,P<0.05)、SC(t=2.545,P<0.05)、Ma(t=2.648,P<0.05),PD(t=3.101,P<0.01),双相障碍组高。DSQ与MMPI相关分析,双相障碍组MMPI中的Pa、Pt、Sc、Ma、Si分与不成熟因子显著正相因子负相关,而单相抑郁组仅有Pa、Sc、Ma与不成熟因子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双相障碍组发病年龄更早,与单相抑郁比有人格特征的区别,表现的更不成熟、更不稳定,这与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可能有关。
【关键词】双相障碍儿童单相抑郁防御机制MMPI
防御机制是个体在应对挫折情景时,习惯性采用的处理主客观之间冲突的方式。防御机制被认为是人格的一部分。有文献对抑郁症的防御机制作了研究,而双相障碍抑郁或混合性发作是近几年被更多的从抑郁症中识别出来的。本文想通过防御机制和MMPI测试探讨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两组疾病的异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2年10月疆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科住院,由两名精神主治医生以上医师共同确定,能够完成所要求的心理测试,年龄在12岁至18周岁的无重大躯体疾病的病人。符合DSM一Ⅳ双相障碍一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或者软双相标准的为研究组,37例:符合DSM—IV单相抑郁发作的为对照组,31例。
1.2方法
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编号、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父母养育养育方式、家族史等。l-3评定工具防御方式问卷(DSQ)BJ、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
DSQ是由M、Bond(加拿大)于1983年的一种自评问卷,目的是收集较完整的防御机制资料,它适用于正常人及各种精神障碍。DSQ共包括88个项目。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性为,每个项目均采用l一9的九级评定方法,较为细致:①完全反对;②很反对;③比较反对:④稍微反对即不反对也不同意;⑤稍微同意;⑥比较同意;⑦很同意;⑧完全同意。此处的程度,完全由评定者自己体会,无硬性的规定。
MMPI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验,由Hathaway和McKinley(1940)编制条目,分为4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
1.3数据分析
用SPSS9.0统计软件,方法有t检验、X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等。
2结果
2.1一般资料两组的平均年龄,研究组(14.84±1.31)岁,对照组(15.10±1.41)岁t检验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病程研究组(5.528±6.239)月,对照组(5.069±6.145)月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性别研究组男性16例、女性2l例,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23例,职业分为学生、休学两类,研究组为27、10例,照组为26、5例、家庭结构分为完整家庭、离异家庭两类,研究组为21、16例,对照组为25、3例家族史阳性的研究组8例,对照组7例。两组的性别、家族史、文化程度经x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职业P<0.05,家庭结构P<0.01。
2.2DSQ各因子分及各防御机制均分比较双相障碍组与单相抑郁组防御机制的使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2.3两组的MMPI因子分比较见表l,两组的F分均高于70分,且双相障碍组高于80分,提示有夸大症状或心理状态的混乱,但两组的F分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癔症(HY)、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量表分双相障碍组高于单相抑郁组,P<0.05,病态心理(PD)也是双相障碍组高于单相抑郁组,P<0.01。
2.4DSQ与MMPI相关分析见表2,从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到,双相障碍组中不成熟防御机制与PA、PT、SC、MA、SI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单相抑郁组仅与PA、SC、MA有极显著正相关:双相障碍组成熟防御机制与PA、PT、SC、SI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单相抑郁组各量表分与成熟防御机制无显著性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仅与SC、MA有极显著性相关,两组基本一致,而掩饰因子在两组中均与MA量表分显著相关。
3讨论
关于儿童双相障碍的诊断本文应用符合DSM一Ⅳ双相障碍一抑郁发作加上符合“软双相”标准的为双相障碍一抑郁发作的研究组,与儿童的单相抑郁作区别。美国学者Akiskal在第十二届世界精神医学会上提出:目前诊断的抑郁症中至少有50%-70%的患者属于双相II型(即双相抑郁),往有文献对抑郁症的症状、人格和防御机制等有研究报道,结果是抑郁症患者较少使用幽较多使用中间型防御机制。从高误诊率来看,可能有出入,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到双相障碍Ⅱ型的临床表现、疗效、转归与单相抑郁有较大的区别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双相障碍组发病年龄小,与单相抑郁组有显著差异,并因此带来在校学习与逃学上两组的差异,提示双相抑郁症患者与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有关,而其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与精神病理改变有关。与国内外研究相符。双相Ⅱ型与单相抑郁在人格特征上是有差异的,从表1可以看出双相障碍组整体上MMPI各项量表分都高于对照组,说明这组人群的偏离程度更高,两组的MMPI廓图均是以SC、D量表为最高点,双相障碍组的更高,提示这组人群情绪抑郁、焦虑、脆弱,与人交往时保持距离,害怕情感接近,害怕丧失自我控制,在寻求帮助时易表现内在不安。与单相抑郁组相比。在PD量表分上有极显著差异,提示这组人群有固执、违抗倾向,不成熟、不负责任,自我为中心,情感不稳定,几乎总被认为有性格异常;在HY、PT、SC、四个分量表上的显著性差异表明这组人群比单相抑郁组有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及进取心,但内心容易紊乱、紧张,难以与人建立亲近的关系;综上所述在性格特征上,儿童双相障碍组有更多的不成熟与不稳定。
从表2上可以看到双相障碍组多项人格量表分与防御机制的不成熟因子成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熟因子成极显著负相关,而单相组仅在PA、SC、MA三项上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相关,亦与中间型防御机制相关,这也说明儿童双相障碍组人格上不稳定、不成熟的两极性,与更多的应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较少的应用成熟防御机制有关,单相抑郁组从不成熟防御机制到中间型防御机制更接近正常人群、更平稳一些。国外有研究发现,在经过系统治疗后,患者显著地减少了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使用,并且这种减少还与独立评估的精神病学症状的相似减少相关。此外,在这些患者中,那些被评估为恢复最快的患者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使用上表现出最多的减少。由此推测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可能是两组不同的人格特质的人群,在治疗策略上也应有不同,双相障碍组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的帮助。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故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金卫东.“软双相”性抑郁.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4):20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15.
[3]宋维真,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使用指导书,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
[4]刘铁榜等译.第十二届世界精神医学大会会议纪要.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