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体现,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成效显著,所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去引导、促发教学中的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和谐氛围,点燃互动激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实现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交流互动的场所。
尊重学生个性,实施民主教学。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既有其他学生一样的共同性特征,又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情感和才智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的发展潜能,精心为他们设计有层次、多方位的互动平台。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心态。教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同时也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好坏。因此,教师要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力求做到高兴时不得意忘形,悲伤时不垂头丧气,控制无益的激动,调节消极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积极、欢快的情绪进行教学。用健康的情绪感染、引发学生情感共振,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
2.引导学生有方,疏通互动渠道
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的“引”是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是疏通互动渠道的关键。教师在讲新课前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在呈现新句型前为学生搭建一个攀登的支架;在讲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在讲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学生探讨,升华文章主题。只有引导得当、得法、得理才会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快乐,才能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使他们在英语课中真正地“动”起来。
3.创设独特情境,促进互动生成语言是传达情意的工具
要学好英语,一定要有语言环境。可对中国学生来说,最缺乏的恐怕就是语言环境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利用电教设备、角色表演、英文歌曲等各种资源为学生揭示出一种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想象和参与,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当中学习和掌握语言。
使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使师生能直接见其行、闻其声、临其境,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并用。特别是多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功能,它以更自然、更“人类化”的方式传输信息,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乐趣,从而大大刺激学生的参与欲。
借助角色和短剧扮演。在英语教学中设置一个个情景,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进人”各自的角色去同别人交谈,去理解对方的谈话,因交际的真实性使双方产生言语、情感的互动。如学完Whostolethenecklace?这篇短剧后,教师可请学生扮演侦探MrGreen,MrsGreen及Jim等角色,上台用英语进行表演,看谁演得真,说得准。评委可由教师和学生担当,根据事先制订的标准来打分。由于这是他们较喜欢的一种练习形式,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充当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操练语言,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轻松地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选用英文歌曲。歌曲能给人以美感,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而把英文歌曲引人课堂教学,它的作用是将语言与情境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如在教ChristmasDay(JEFCB3Lesson30)这篇课文前,播放一首《铃儿响叮当》,能立即把学生带入白色的圣诞节的气氛当中。
4.合理编排小组,确保互动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是“生生互动”的重要组织形式。组织得好,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有利于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但如果分组不合理,就会影响互动任务的顺利完成,使互动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际交流的各种因素,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优生与差生搭配,性格外向的与性格内向的搭配,男生与女生搭配。各组成员分工要明确,责任到人,使小组成为一个高效的团体。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后,各小组间要及时交换意见,对于本组有疑难的问题可在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教师对小组活动要进行协调和监控,经常性地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
5.完善评价机制,实现互动目标
评价的内容和手段要多样化,注重定性分析,突出主观的价值判断,采用客观记录和教师评价、组内和组际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及个人成绩和小组总分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把“人人提高,生生进步”作为互动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目标。
(作者单位:泰兴市常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