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安丽丽宋聚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中学255000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创设一个和谐、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一个可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才能使学生进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了书,又育了人;为育人而教书,在教书中育人”。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组是最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如何发挥小组的最大作用,使它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呢?
首先,按照分组式教学的要求,我首先尝试了两种分组,即四人式分组和八人式分组。
在四人式分组中,小组成员之间比较容易管理,而且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快,效果也很高。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全班就会被分成十多个组,在管理上很难进行。这样就要管理十多个组长,对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很难落实。我曾经就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十二个小组,每个组有一个小组长,上课讨论的时候进行的速度还算可以,可是,每到记录分数、小组竞赛,尤其是需要排演课本剧或是综合性活动时,四个人就显得很单薄,两组合成一个,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继四人式之后我又尝试了八人式的分组。这样的编排还是比较方便的,正好是两排一个组。这样全班大概分为六个组,在管理上轻松了很多;而且,在一些活动中,每个组八个人也能够分配好活动任务,同时完成得也比较不错。可是,这样的分组也不是最优化的,最明显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听的局面。如果这个人正好坐在小组的中间,可能两边的人都能够听到,这就比较理想了。可是,如果发言的人是坐在小组的一侧,那么,他对面一侧的人势必会听不到其发言,久而久之,周边的几个人可能就会被排除在小组讨论之外,从而使小组的作用下降。
其次,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分组,我也尝试了两种做法。
第一是均衡式分组。以八人小组为例,全班共六个组,即六个组均是平行组。每组1到8号,按照成绩来排列,1号几乎是每组中成绩最优秀的,依次往下顺。这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加有重点。
在课堂实践中发现,一个问题,通过小组活动研讨之后再放在班级研讨,学生有了准备,有了初步的研讨,就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学生的发言热情也会大大高涨起来。而且,小组中形成了一批学习中的骨干,形成了一种自身的文化。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学习中,如果遇到比较难理解同时又不是非常经典的文章篇目时,我喜欢把学习的指挥棒交给各个小组,让小组长带领着全组同学来学习。在文言文的学习上,可能差异性不是很大,因为内容理解相对固定,只是理解得深浅的问题。但是,在现代文的学习上,就有较大的分歧了,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我曾经让学生自学研讨过铁凝的文章《一千张糖纸》。有的组能够研讨出作者的本意,即不应该给孩子蒙上欺骗的阴云。可是,有的组竟然会同情理解文中“表姑”的欺骗行为,认为是无心之举;而且,竟然在文章中和现实中找到了事实来作为论证的依托。可见,每个小组在长期的积累中就会形成本组特有的思维方式。我想,这种集体意识与小组中核心人物的思维方式和引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另外,在进行小组竞赛时,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1号对1号,2号对2号,胜败一目了然,能够增强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不过,在看到这种分组有利形势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弊端。由于是各组之间的竞争,存在竞争,就会产生胜负,胜者自是得意洋洋,而败者总归是垂头丧气的,同时往往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每个组的后几号。时间久了,每个组的后几号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越来越不喜欢小组竞赛,甚至是小组合作。
第二是梯度式分组。即每个组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分组形式我试用过两种模式。在以前的学生中,曾经在全班范围内共分了六组,其中1、2、3组是平行组,组中成员各方面的素质平均值差不多;4、5、6组是平行组,彼此之间的水平也差不多,但是整体上看,1、2、3组的水平要比4、5、6组高出很多。这样分组,既能保护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充满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让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着自己的神秘感。从最后的效果来看,这种分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取性。
梯度式的第二种分组模式就是分成A、B、C三层次,A层次有A1、A2两个组,B层次有B1、B2两个组,C层次有C1、C2两个组。其中,A1和A2是两个完全平行的组,B1和B2是两个完全平行的组,C1和C2是两个完全平行的组。这样的分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不同的组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平时的默写中,要求A组同学必须全部正确,那么在两个A组中就会形成比较激烈的竞争,因为大家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就看谁够仔细、够认真。同时,这种分组对C组同学也有很大的帮助。虽然C组同学在比较难的问题的学习和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基础知识性的问题,他们还是能够掌握并理解的。同时,由于两组实力相当,在平时的学习中,在组长的带动下,也更容易形成竞争的局面,可以竭尽自己的所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结合课堂实践对课堂教学分组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在总结的同时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著名的生本教育家郭思乐曾说:“教育必须诉诸生命活动,它的含义是,教育是依靠人的特殊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它最终或基本上是由一个带有整体性、活动性和生长(创新)性的生命自己实现的。”可见,学习的最终行动者在于学生本身,那么,分组教学为学生本身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们教师应该在这样的平台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感受教育教学带给他们身心上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