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刘小梅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思源小学638550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质、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小学生反映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心海导航,从而优化他们的人格,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一、把握契机,积极创造渗透的条件
1.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这要求我们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首先应该是和谐的。和谐——“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变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与喜悦,共担挫折与烦恼。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是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该是一名协作者,所以,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学生不会学习,我们指导他们学习;学生不愿学习,我们来吸引他们学习。
2.娴熟的教育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它是教师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外化的表征,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实施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立足教材,整合分类,找到情感教育的基点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立足教材,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找到各类资源的情感教育基点。
根据情感教育基点,小学语文教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诗词尤其如此),可以直接利用进行以文育心、以美育心。第二类,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无法直接利用课文中的语句、段落作为心理教育的凭借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常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细致挖掘,才能达到心育渗透的力度,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第三类教材是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比较深奥,直取不行,挖掘又不太合适。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拓展深化,找出彼此之间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结合实际,借助想象,让学生在拓展中深化情感。
三、拓展教材,创新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教材的拓展就是教学活动的延续。语文教学活动的拓展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要在语文课堂中审时度势地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容,还要创新教学活动的形式。如:读课外书、猜谜语、表演课本剧、玩游戏、讨论等。
性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的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一次次深情的诵读,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一次次开心的游戏……学生通过观看、参与、讨论,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
四、巧用评价,激发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伊始,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快乐感。激发兴趣,最重要的是保持这种兴趣和热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运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灵活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认真倾听,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给予期待的目光、亲切的微笑,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动力。课末,教师应巧妙设计,留有悬念,激励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延续学生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行为得到规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语文教学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而是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立足语文学科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心海导航,从而优化他们的人格,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