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 2

微创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赛吾尔丁杨晓荣汤小斌

赛吾尔丁杨晓荣汤小斌(阿克苏温宿县人民医院骨科新疆温宿843100)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141-02

近年来骨折治疗以生物学固定为趋势。以尽量少的手术创伤,恢复并维持骨折部位对位对线,以利于骨折尽早愈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近年来主张尽量采取手术治疗。本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微创植入DHS(动力髋螺钉)方法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60—87岁,平均(73.45±4.32)岁。其中摔伤13例,车祸伤2例。按照Tronzo—Evans分类,Ⅱ型骨折8例,Ⅲ型骨折5例,Ⅳ型骨折的2例。所有病例术前予下肢皮牵引。术前检查评估全身情况,均在伤后3—5天内完成手术。本组6例有高血压。请相关科室控制血压后手术。

1.2手术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平卧位,双下肢置骨科手术牵引床上,先手法整复股骨粗隆间骨折。C臂机双平面X线检查确认复位,手术部位常规消毒铺巾,患肢外展内旋。于靠近大转子及股骨头颈上方经皮置入l-2枚克氏针临时维持骨折复位。于C臂机正位透视下,在体表DHS钢板投照下,选择拉力螺钉导针的最佳进针点,以此点为上端作髋部外侧纵形切口长约5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髂筋束,分离切开股外侧肌。显露股骨大转子下外侧骨膜,紧贴骨干安放130°导向器,注意保持前倾角,打入导针,经正侧位X线检查确认,导针远端位于股骨头颈距股骨头关节面0.5cm—1.0cm处,测量所用拉力螺钉的长度。用有组合铰刀顺导钉扩孔至正确的深度后再用攻丝器攻丝(注意保护皮肤及软组织)。沿导针将螺钉旋入到合适长度,然后用骨膜剥离子沿骨膜向股骨远侧作潜行剥离,剪短拉力螺钉导针,长度余至距拉力螺钉尾部2—3cm处(方便DHS钢板套入),再将DHS钢板部沿股骨骨膜与股外侧肌间插入。将套筒部与拉力螺钉套接.用钢板嵌紧器使钢板贴服于股骨骨膜。并调整DHS钢板确认钢板与股骨纵轴平行。拔除拉力螺钉导针,逐个钻孔及攻丝后,以螺钉固定钢板及股骨。最后髋动力螺钉尾部拧入加固螺钉,拔除临时固定骨折端的克氏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次日鼓励床上坐起,1周后做患侧髋膝关节伸屈锻炼。3周后扶双拐患肢不负重步行。8周后根据X线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负重。

2结果

本组15例经5—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X线片结果。骨折开始出现骨痂时间为6—8周。临床愈合3个月。2例有5°左右髋内翻。2例有10mm—15mm下肢短缩。无手术部位感染、内固定折断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发生,术后半年均完全负重行走。按照董纪元等[1]髋关节疗效标准评分:优13例,良2例,优良率100%。所有患者均达到受伤前运动水平。

3讨论

3.1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保守治疗由于卧床时间长,合并症及病死率都很高[2],而手术治疗可明显减少合并症及病死率。近年来多数学者均倾向于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目的为恢复正常颈干角,纠正下肢旋转和成角移位;维持骨折复位至愈合。通过早期锻炼促进功能恢复并防止发生并发症。DHS的优点在于设计上符合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点。性能坚固,有加压和滑动双重作用,适合Evans分类中所有病例使用,尤其适合I型、Ⅱ型、Ⅲ型病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肯定,应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3.2手术要点DHS导针的准确置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体表选择进针点并以此作为手术切口的标示,通过小切口内紧贴骨面放置导向器,在导向器引导下置入导针,并经C臂机双平面证实导针位置,从而减少了经皮置入导针产生的角度误差;DHS钢板置入套接托力螺钉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且需要耐心的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调整钢板的位置。

3.3微创DHS的优缺点该术式最大的优点是闭合复位,骨膜外固定,手术不显露骨折端。对局部的软组织没有剥离。复位后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及愈合,符合生物学固定(BO)的原则。近年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3],以微循环保护为核心的B0原则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同时,该手术方式缩短了手术时间(切开皮肤至缝合皮肤的时间)。出血量少(本组病人出血量约100ml—150ml),高龄体弱的患者也可以耐受。该术式的缺点是股骨小转子的骨折无法复位式的缺点是股骨小转子的骨折无法复位,股骨粗隆间复杂骨折手法复位失败,不适用该手术方法,需改用传统手术方法。对粗隆下骨折不适用本术式。

参考文献

[1]董纪元,李冈宏,胡永成,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8):476.

[2]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86.

[3]孙文健,王黎明,杨文贵,等.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骨折的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95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