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综合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高军

高军(武威市红十字精神病医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将7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的同时分别予以综合干预和常规治疗,对护理后的健康情况和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分别予以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病情改善率、劳动能力改善率较之对照组均更佳;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情感功能几项生活质量指标上,观察组整体效果较之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综合干预重性精神病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098-02

精神类疾病临床比较常见,一般病程长,易反复,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和加强护理干预,容易演化为重性精神疾病。重症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1年内的复发率为40%~50%,单纯依靠抗精神病药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康复和复发问题。因此,健康教育不仅能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功能,还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为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除继续给予有效的治疗支持外,加强综合干预对于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即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的同时,同步予以综合干预,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类疾病患者中严格筛选出重性精神病患者74例,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方式护理。其中,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在24—56岁,平均(40.7±2.1)岁;病程在2—23年,平均(9.4±1.6)年。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在23—54岁,平均(40.2±1.9)岁;病程在1—21年,平均(8.9±1.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类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治疗同时进行常规治疗。

1.3综合干预

1.3.1干预方案专门分派4位临床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师和8位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综合干预小组,制定综合干预整体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综合干预方案。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成立监护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家属、乡村医生、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社会工作者等,对示范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人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干预内容包括个别式家庭教育、家庭气氛干预、药物依从性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向家属提供应对技巧,对患者的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3.2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展开沟通,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程度以及心理状态等分别采用不同的心理沟通方式。医师定期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以及克服病情的主观因素,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提高患者战胜病情的信心[1];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纠正心理状态,加快心理康复[1]。

1.3.3药物干预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及病情发作周期等,配用不同的药物,并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服用;同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监督,以防止患者自行停药,以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3.4应急干预对肇事肇祸患者进行紧急干预,通过药物紧急治疗和言语以及反应的干预稳定患者病情,必要时转至上级医院治疗。另外,对于存在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平时要注意做好应急预防,并加强对患者的特别护理干预[2]。

1.3.5干预效果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综合干预效果以及每个患者的个性化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并纠正干预中存在疏漏的方法,以利于后续干预更加合理开展,并利于干预效果的不断提升。

1.4评价指标(1)对两组护理后用药依从性、病情改善率以及劳动能力改善率进行比较。(2)对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参照QOL(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感功能各相关问题均采用5分评价,5分最好,1分最差,每个问题按照很好、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等级评定,并作最后评分统计。

1.5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健康情况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患者比率为60.5%,病情改善率57.9%,劳动能力改善率52.6%;对照组用药依从性患者比率为27.8%,病情改善率27.8%,劳动能力改善率25.0%。观察组整体情况相对更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健康情况相关指标比较例(%)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情感功能几项生活质量相关指标上,观察组护理后整体效果较之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3.讨论

精神类疾病临床比较常见,且近些年呈现上升趋势,一旦患病,不仅对患者自身身心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对患者家庭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由于一般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往往同时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临床积极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同步开展综合干预,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作用明显。

通常人们把解决精神病患者的问题寄期望于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单纯的医疗措施,而事实上,这种期望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①与庞大的精神病患者群体相比,目前的精神卫生专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无法解决精神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②精神病患者在得到医疗照顾的同时,还必须在不脱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性的防治康复措施,才能实现回归社会的目的,目前多数精神病院很难做到这些。③不少精神病患者的家庭陷入了因病致穷,因穷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连最基本的医疗费用也筹集不到。因此,精神病患者治疗模式正在走向社区化管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治康复工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精神病患者不仅需要好的药物治疗,更需要回归社会。

综合干预是精神病患者的一种辅助性的治疗和护理方式,可为患者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3];同时,对患者合理用药给予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对患者进行应急干预,对治疗中出现的肇事肇祸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视情况转送上级医院治疗,改善治疗效果的同时,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综合干预将临床治疗和护理结合,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具有很好的适应性[4]。采用综合干预后,患者在用药依从性、病情改善率、劳动能力改善率上,以及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情感功能几项生活质量指标上,较之常规单纯护理方式均相对更佳(P<0.05)。

精神病社区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患者预后及复发,不仅与药物维持治疗有关,而且与家庭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有关。社会支持能提高精神病患者应付压力的能力和社会功能[5,6]。社区干预是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一种实用的服务模式表明社区干预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由此,充分表明,综合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顾华民.综合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9,4(02):524.

[2]王雪荣,池雷,杭玲等.健康教育对暴力精神病患者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6):644-646.

[3]宋美秀,徐秀琴,杨运方.对3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护理效果的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1(04):107-10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增刊):88-100.

[5]付素华,程闯.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1):698.

[6]黄劲梅,许家锵,蒋丽仪.精神病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2,8(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