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1)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这些一脉相承的人学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进程,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形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必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当代形态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人的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斗争中,十分注重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发展问题。他们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引入创造性的对人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不是“唯一者”、大写的“一般人”与孤独的“宗教人”。在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个人”是其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根本问题是人与客体的关系,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化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争取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把这个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人学才能不断发展和丰富。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遵从唯物史观中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论证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个人发展的不同程度标志了历史过程的阶段性。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主义人学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者,它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富于深厚的历史意识,自觉地把中国人学实践通过反思、加工、概括、提炼、升华逐步形成了新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人学新的理论内涵:一是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充分诠释了马克思关于人是创造价值的最高价值的思想;二是人是自主、自觉和自为的存在,从劳动和社会关系的角度阐明了人的基本特性和本质。三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毛泽东还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这就是赋予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力;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冒险主义和尾巴主义。毛泽东的人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时刻牢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
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让我们珍视的就是他在其理论和实践中渗透着对人的关切和思考。全面研究邓小平理论就会发现,邓小平人学思想是以关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们的权利地位以及注重人的素质等一系列思想为基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一切为人民”是他终生不渝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他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尊重,以及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生产力标准的提出,还是他对精神文明和教育人才的重视,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是贯穿邓小平人学理论的一根红线。他在设计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可以说时时刻刻考虑着人,围绕着人。邓小平提出的“关键在人”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有着历史性的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全党同志通过对党的执政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党执政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缜密思考,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人学观。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执政兴国时,如何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如何保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中国遇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始终代表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狠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歪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升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实现了共产党人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以发扬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机制作为执政为民的实现途径,把反腐败斗争推进到“制度化”、“机制化”的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的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彰显。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发展观直接把矛盾指向“人”。认为人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从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为了谁)、方法、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人学理论追求的目标是人与客体的“和谐”。即人类从征服自然走向尊重自然、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走向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从片面不协调到整体协调、从局部浮躁到全局稳定,这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单向度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从困惑的人到和谐的人。这是人的自身和谐。当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解决这些挑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就是发动人和依靠人。只有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未来和谐社会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联合体。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和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首先,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一致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继承了马克思对人本质的认识,认为认识人必须跳出人的自然属性,上升到人的社会属性层面上来,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的“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其次,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一致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社会一切财富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再有,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识的一致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论述。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最显著的特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发能否沿着健康和正确的道路前进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这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要求共产党人始终做到人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只有在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历史前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徐一飞.毛泽东方法学的人学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2期.
[3]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4]王建润.论江泽民的发展观.江苏: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金山(1982.7—),男,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