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和编的互动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采和编的互动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秦素珍

秦素珍

(方城县广播电视台河南南阳473200)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在新闻写作的所有人际关系中,记者和编辑的关系是最经常发生也是最为重要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因为采和编的互动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首先,记者和编辑的关系是供需之间的关系。为解决供需关系,笔者认为,作为记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质取胜

记者必须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出最高质量的作品。有的记者写了报道以后,不管需不需要,都是马上出手,抢时间交到编辑部,而他们交到编辑手里的稿件往往只是半成品,却自我安慰说“给编辑以修改的余地”。他们不懂得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产品的后加工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有成就的记者都很注重自己作品的后加工。他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反复地修改,直到自己“山穷水尽”的时候,才会把它拿出来。我们不是提倡新闻作品应该慢,而是提倡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因此,“以质取胜”是一个优秀记者最基本的采写方法。

二、发挥优势

对记者曾有两种要求。一种,要求记者是通才,即新闻报道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另一种,要求记者有自己的特长,“一招鲜,吃遍天”。一个记者如果只会写一种新闻体裁,显然不适应新闻报道工作,他必须是“通才”。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素质也总是有限的,既有所长,又有所短。因此,对记者的要求应该是在样样通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一两样精,像全聚德的烤鸭、一汽大众的红旗轿车一样,记者也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记者的“拳头产品”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选择,一方面是从内容来选择,例如有的记者可以着重研究经济报道,有的着重研究文教报道,有的着重研究军事报道等等;另一方面是从体裁来选择,如有的可以专攻消息,有的可以专攻通讯等等。就编辑来说,应该鼓励记者按照这样的方向来发展,而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也是新闻传播机构以后发展的一个趋势,百花齐放的局面对新闻媒体是有益而无弊的。

三、品种多样

新闻作品在其实现的时候是一个组合产品,也就是说一组广播或电视新闻需要多种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应该配套,有些人经常向编辑提出问题:最近稿件多吗?有经验的编辑总是这样回答:又多又少。这并不是一句搪塞的话,而是实情。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新闻作品品种的不配套,使他组成不了品种多样兼顾各方需求的观众的需要,如果记者在这时候解决了他的难题,那么他就会立即采用你的作品。当然,品种的多样应该和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两极分化

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所写题材的质量,那么,一般内容的消息,是不是就不必写了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取“两极分化”的方针。这里指的是精力使用上的两级分化。如果发现好的报道题目,那么就要全力以赴,要不惜自己的精力,一定要把它写成精品。如果是一般的题材,可写可不写的题材,那么,就用较少的精力,写一篇很短的信息式的报道就可以了。这样的作品,送到编辑部,用了很好,不用损失也不大。而从供求关系上讲,以两级分化指导思想写出来的稿件,一般是便于编辑采用的。

其次,记者和编辑的关系,还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从记者的工作环境来说,从他采访的具体的“点”来说,他是站在局部的;从编辑的工作环境来说,从他处理整组广播、电视的着眼点来说,他是站在全局上的,这不是谁是否高明的问题,而是岗位特点所决定的。“站在局部”是说记者岗位的特点,但绝不是说,记者就应该局限于此,恰恰相反,他应该突破局限,明确他最根本的业务宗旨应该为整组新闻服务。作为记者,如何“站在局部”又不限于局部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与编辑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开拓视野

在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局部、全局关系中,一般的情况应该是记者的局部服从编辑的全局的要求。如果想把这种服从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很重要的是记者要树立全局观点,不断扩大自已的视野,把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提到全局的水平,这样记者就会同编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搞国内报道的记者起码应该有全国的观点,人民日报对地方记者经常提的要求就是树立全国观点,所谓全国观点,并不是一个很玄乎的问题,它是很具体的,当你写一篇报道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我写的是当地的事情,其他地方的读者爱不爱看?为什么愿意看?我怎样把一个地方的事情写的各地的读者都愿意看?当然,对在不同层次上工作的记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单位的一位记者是刚从基层农村来的,工作热情很高,在两个月内就写出近20篇农村体裁的稿件,但这些稿件大部分没有被采用:一是角度问题,例如他写有一篇某村农民联合办加工厂的报道,没被采用,因为农村办企业在我们县很久以前就有了。你再介绍早已做过的事,有什么意义?另一个是数量问题,我们是一个县级的广电单位,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播出这么多一两个村的报道呢?在这种情况下,量过分集中,实际上是自己在挤掉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他逐渐开拓了视野,摸到了全县观众的“味道”,写了一篇关于在某乡进行农村费税试点的报道,这恰恰是我们县正在关心、讨论的一个话题,这篇报道不仅被拍成专题片,而且在电视中重播了好几次。

我们常说“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记者还应该研究多方面的情况和材料,不应该只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材料感兴趣,应该多看看别的地方的记者写的报道,开阔视野创作更好的作品。

二、要多做沟通

局部和全局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之间又是沟通的,而这种沟通是必要的。许多记者往往只是注意埋头写作和采访,而不花必要的时间和编辑部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是不对的。与编辑沟通起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记者自己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全局性精神,有利于和当地情况结合;2.编辑可以了解你那个局部的情况,也有利用两者结合;3.这种结合在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报道方法上都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劳动,大大提高记者采访和写作的效益。记者绝不能把和编辑的沟通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我们采访和写作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和不可少的程序。这种沟通应该贯穿在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采访和写作前的沟通。当你发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题目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忙着动手采访和写作,而是应先同编辑部联系一下,多听编辑的意见,这样稿子就好发了。就是在编辑部工作的记者,也应该注意对面上的了解,在采访的时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多跑几个地方,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意识。

三、要善于用局部去影响全局

记者及时向编辑反映自己所到的基层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带有倾向性的情况,并注意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用点去影响面。实际上,一个好的编辑,不应该是主观的,也不应该是经验的,他必需很注意听取来自实际生活的各种情况和动向,我们的记者就在这个方面为编辑服务,并用这种方法去影响编辑。

总之,记者与编辑之间的关系,要从新闻工作是“个体创造,整体完成”这样一个特点来看待这一关系。有的时候,编辑对记者稿件的修改、几乎等于重写;有的时候,改的虽不多,但一字千金画龙点睛;有的时候,为新闻加了标题,为通讯想了好题目,全篇顿然生辉。好多新闻作品在相当程度上是编辑和记者的共同创造,但在“记功”时却往往记在记者一方的名下,因此,尊重编辑应是记者的基本立脚点。记者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和方式,处理好与编辑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采和编的互动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才能写出和发表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