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菊华(云南省楚雄州广通医院675000)
【中图分类号】R1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91-02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儿卡介苗接种成功率的效果,对小儿卡介苗接种方法进行改进。方法将257例符合接种条件的小儿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129例采用逆向穿刺卡介苗接种方法行皮内注射手法接种卡介苗,对照组128例采用传统型卡介苗接种法行皮内注射法接种卡介苟,比较二组方法的首次穿刺效果。结果研究组129例采用逆向穿刺法卡介苗接种方法首次接种成功率为99.22%(128/129)。对照组采用传统型卡介苗接种法首次接种成功率为76.56%(98/128)。逆向穿刺法卡介苗接种方法首次接种成功率高于传统型卡介苗接种法,有统计学意义(x2=51.10,P<0.005)。结论逆向穿刺法卡介苗接种方法优于传统型卡介苗接种法,具有不漏液、接种成功率高的优点。
【关键词】固定注射法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应用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用人工方法使未受结核菌感染的机体产生一次轻微的没有危险的原发感染[1],从而使该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儿童卡介苗接种工作,而我国卫生部规定对出生后24小时以上,体重大于或等于2500g身体健康新生儿及幼儿,常规进行卡介苗接种。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按照护理操作常规进行皮内接种,由于各种原因仍可造成接种处皮丘不明显或注射时操作不慎易使针头进入皮下及卡介苗注射液外漏等情况,使卡介苗接种准确性下降。为了提高卡介苗接种的准确效果,我科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结合儿科临床实际在接种时选用合适的注射器,对接种时穿刺及固定手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1日对例时间为24小时以上,体重大于或等于2500克身体健康新生儿及幼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共分为2组,对照组128例,实验组129例。,体重在2500-4500克新生儿及月龄在小于5个月的婴幼儿,在新生儿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注射卡介苗,剂量为0.1ml。接种时,除了要求操作者有稳定心态,熟练操作手法外,宜选择在光线明亮宽敞的操作平台进行操作,选用斜面在1.5-2.0mm的0.1ml注射器,。
1.2具体穿刺固定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注射方法,侧卧体位,较大婴幼儿嘱家属或助手固定肢体和头部,采用大拇指食指双指分开固定注射部位的手法,体重在3500g-4500g或以上新生儿采用大拇指单指固定注射部位的手法,同时左手的肘部轻轻压住新生儿下肢将新生儿整个固定住[3]。实验组采用逆向穿刺法,即小儿右侧卧体位,较大婴幼儿嘱家属或助手固定肢体和头部,操作者站在小儿背侧头端,暴露三角肌,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置于小儿三角肌上,其余三只在手臂腋侧与拇指食指环握小儿左上臂。拇指在三角肌上缘,食指三角肌下缘,形成‘c’字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取备好0.1ml卡介苗注射液的注射器,针头与皮肤成5度角,方向由肢体上端向下端,在新生儿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进行皮内穿刺。针头进入皮内2mm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注射器活塞,注入卡介苗。
1.3结果2种注射方法在首次穿刺成功,圆形白色隆起皮丘0.5mm进行比较见表1。表1
两种注射方法在首次穿刺成功,圆形白色隆起皮丘0.5mm进行比较。
2讨论
2.1逆向穿刺注射法的优点小儿在接种卡介苗的过程中,由于疼痛,刺激,易烦躁哭吵,挣扎,肢体舞动,肘关节屈曲,肢体运动的幅度是近端小于远端,逆向穿刺注射法穿刺时注射器在肢体的近端,尾部在小儿的肩部,避免了小儿上肢挣扎时碰到注射器尾部导致已经进入皮内的针头穿破皮肤,或上肢的运动导致注射器移位致使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脱出,造成药液外漏穿刺失败和剂量不准确。新生儿护士一人就可以操作,不需要助手协助固定。出生5月龄内较大婴儿有家属或助手协助。
2.2逆向穿刺注射法的注意点
2.2.1操作场所问题在专用接种室进行,宜选择在光线明亮宽敞的操作平台进行,操作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55-65%。
2.2.2选择合适的注射器进行接种用卡介苗接种专用注射器,斜面小,既锐利又不容易穿破皮肤,剂量准确。
2.2.3掌握注射标准足量注射0.1ml卡介苗。穿刺不可过深或过浅,注射后注射部位一个圆形白色隆起皮丘,直径0.5mm左右,为卡介苗接种成功[4]。
参考文献
[1]张七一.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2]李淑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
[3]固定注射法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