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变自信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她变自信了

张浪静

——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张浪静广东省兴宁市福兴中心小学514521

个案:陈小玲(化名),独生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缺乏自信心,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很少与人交往。

一、家庭教育原因——父母要求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是教育的摇篮,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在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凭家长本身的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或只凭着爱子疼女之心对其进行教育,往往导致教育方法的两个极端——娇惯、溺爱与恨铁不成钢、丧失理智后的惩罚。通过家访,我了解到陈小玲的家庭教育就是属于后一种极端,这使得陈小玲长期心理负担过重。再加上陈小玲经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他们倍感恼火,对她的教育方法非常粗暴,表现方式只是单纯的打骂,很少花时间、耐心地同孩子说理与交谈。这导致陈小玲总是在父母的严厉喝斥下生活、学习,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长期这样形成了压抑、孤独、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进一步阻碍她交往的需求,导致她很少主动与人沟通。

二、学校教育原因——集体的排斥、交往机会少

由于成绩不好,经常考试不及格,古诗不会背,题目做错等,陈小玲在班上变得很“显眼”。每当老师说今天有一个同学作业做错了时,全班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陈小玲。这种歧视导致她自卑、自闭,排斥在群体之外,她不愿、不敢也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因此,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克服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才能促进她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得到提高。

措施:

1.引导父母转变教育观念

(1)适当地降低要求。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劝说陈小玲父母综合考虑陈小玲的实际情况,克服“望女成凤”的急切思想,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她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请家长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2)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建议家长用笑容、温馨、科学的现代教育方法取代原有的严厉、打骂的传统教育方法。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多从正面评价赏识孩子,为她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2.诚心赏识,创造交往机会

(1)用诚心去赏识。陈小玲自卑之处在于,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不知道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为此,我特意组织学生上了一节“为她寻找优点”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在课上,大家纷纷指出她的优点,如爱劳动、忠厚老实、文静、守纪律……听了大家诚心的发言,她非常激动。在课后,我趁热打铁,鼓励陈小玲在发扬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优点,并对她交往方面提出了新希望。因此,她积极性很高,为赢得集体的承认,她在交往方面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2)创造表现自我、和老师同学交往的机会。在集体活动时,我总是设计她能独立完成的活动让她参与,让她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的夸奖。在上课或开班会时,多让她发言,开始内容比较简单、易答。每次发言完,老师都加以赞扬,增强她的自信心。多给她创造与老师同学交往的机会,如作业的收发、帮老师取教具等。同时也请各科任老师配合,多为陈小玲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她锻炼胆量。在对她进行心理辅导中,暗示她学习能力在不断提高,引导她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去面对学习、面对交往、面对将来的人生之路。

3.通过心理辅导,鼓励自立自强

个体自立自强是成功的内在动力。在交往自信心的培养中,个体的努力是最重要的。

(1)学会自我暗示法。良好的心理是交往的基础。我通过多次找陈小玲谈话,使她从思想上认识害羞、孤僻的心理是不必要的,帮助她树立自信,克服自卑感。我着重引导她学会自我暗示的方法。每当和同学交往、在公众场合说话感到紧张时,就暗示自己:“我行,一定会成功,别怕!”并放松肌肉使自己镇静下来……

(2)自我命令定目标。自信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奋斗目标。要确定短期能见效的目标,这样他们在不断取得一个个交往成功的满足之后,就能激发起一个个新的成就感,从而培养起交往的信心。对陈小玲这样的后进生,我帮她制定了一学期的交往总目标,把总目标从“与家长交往”“与老师交往”“与伙伴交往”“与陌生人交往”四个方面按周制定小目标,月与月之间逐渐增加难度,采用大目标、小步子,不断通过自我命令、自我激励,培养自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后,陈小玲逐渐变自信了,家长反映她不再孤僻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校内,上课敢大胆发言,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她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陈小玲的转变,我深深地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