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外渗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和分析临床治疗资料,归纳静脉输液外渗的成因。结果:通过选择合理的输液工具,找准穿刺部位以及加强输液通道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防范静脉输液外渗现象,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成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336-01
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包括血液在内的各种药物注入到血液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途径。静脉输液外渗则是指因多种原因而致使静脉输入的药液漏出来或者渗透到静脉下部的皮下组织,临床表现为局部部位胀痛、肿胀,红肿,皮肤呈现暗紫色,变硬,并且伴有强烈的刺痛感[1]。输液外渗会使患者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医疗纠纷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来防范输液外渗问题。选择本院静脉输液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归纳了静脉输液外渗的成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所收治的8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静脉输液外渗致使患者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具体表现为局部红斑、肿胀、溃破、疼痛,并伴有皮温增高等。40例患者在发生静脉输液外渗之后的1~3d痊愈,37例在外渗之后的4~8d之后痊愈,1例患者在经植皮处理后痊愈,2例患者经外科清创换药后痊愈;患者年龄:其中有10例患者年龄在1~7个月,3例患者年龄在1~15岁,32例患者年龄在18~59岁,60岁及以上患者有35例;给药途径:75例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给药,5例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成因:28例输液工具不合理,19例穿刺不当,15例护士所采取护理措施不当,18例患者自身静脉情况不良,个别具有综合因素。
2.原因分析
2.1人员因素
因人员因素所引发的静脉输液外渗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者缺乏输液外渗的预防指引规范和意识,缺乏高危药物输注前的注意事项以及发生外渗情况之后的相应处理措施等相关知识。在本次研究中,56例患者为高危药物外渗问题,12例在发生外渗问题之后,无法及时进行处理,以至于进一步加重了组织损伤情况。(2)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比较差。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如果护理人员的素质比较差,缺乏必要的护理技能,很容易在输液操作中的不当操作而引发外渗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各种药物的性质、缺乏工作责任心、穿刺不到位以及不按照规定来进行操作等。(3)患者自身。除了上述的管理者和护理人员之外,患者自身也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以及依从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致使患者对于相同的静脉输液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在本次研究中,年龄处于40~60岁的患者具有比较差的依从性,自顾自地活动输液的肢体,以至于引发了输液外渗的问题。在本次试验研究中,所涉及到的10例婴幼儿的穿刺血管非常少,并且很容易苦闹,肢体不易控制,增加了穿刺的难度以及输液外渗的概率。
2.2方法因素
因方法不合理所引发的静脉输液外渗问题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方案不合理。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许多忽视没有详细地评估输液的目的、速度以及相应药液的具体性质。不管患者的病因和诊断结果,对全体患者均采用外周静脉输入的方式,但是如果药物浓度过高,会改变患者内环境的渗透压和血液PH值,损伤血管壁,使其出现外渗问题。(2)穿刺部位不合理。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采用关节部位进行穿刺,该部位的血管比较短小,患者如果不当操作就可能使其滑出血管,致使药液深处血管外组织。(3)输液时间不科学。在本组的患者中,20例患者在中午时间段接受治疗,25例患者在夜间时间接受治疗,但是这些时间均缺乏观察的连续性,无法全面监控患者,以至于致使输液不及时而引发外渗问题。
2.3材料因素
材料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所选用的工具类型、型号、敷料等不合理。在满足临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要尽量选择对患者更加“温和的”导管;同时所选的敷料类型需要根据穿刺工具的类型来进行合理选择,避免采用在其上增加胶布的固定方式,否则这会影响实际的观测效果。此外,在护士巡视病房的过程中,主要观察滴液瓶是否见底或者是否需要更换液体,却常常忽视观察患者的输液部位,这也会增加患者出现输液外渗的概率[2]。
3.护理对策
3.1加强管理
在医院内部成立专门的静脉治疗小组,制定规范的输液外渗防范流程,并要求其定期对高危药物进行检查;安全小组需要指引护理人员在出现输液外渗之后的处理策略,以全面防范静脉输液外渗问题。
3.2开展培训
首先,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穿刺成功率,必要的时候可以在院内开展穿刺技能大赛来激发全体护理人员提升自身穿刺技能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基础知识培训力度,重点就输液药物浓度、输液渗漏、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相关知识,以及使医护人员明确相应药物的特点、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在此,要选择合理的输液工具,减少药液对血管的刺激,同时要严格禁止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输注。最后,要准确选择穿刺部位,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诊断报告以及身体状况等来合理选择。
3.3定期维护
首先要根据输液通道器来选择所需要的敷料,接着根据敷料的具体类型来确定其需要更换的频率,同时需要以穿刺点为中心来留置针,用不同规格的3M透明敷贴进行固定,然后再用一条胶带来交叉固定针柄,避免患者肢体活动而出现跑针问题。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防范静脉输液外渗现象,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龚兰娟,苏冰莲等.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学,2015,(8):749-750.
[2]江波.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6(4):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