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和自我防护

/ 1

浅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和自我防护

孙静1张淑梅2

1.山东省东平县第三人民医院271514;2.山东省东平县斑鸠店卫生院271512

关键词: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自我防护

检验科是医院非常重要的科室,承担着对医院各种患者各类标本的检查工作。在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侵袭。工作中锐器伤害时有发生,是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提高检验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识,降低职业性伤害的发生率,现将危险因素和防护性措施总结如下:

1.职业性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危险因素

由于检验科工作量大且杂等原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检验人员长期暴露在含有大量感染性标本的环境中,不仅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甚至还可能成为医源性感染扩散的源头。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来自各种标本中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检验人员的获得性感染,主要由吸入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离心开盖混合过程中极易挥发。

1.2物理性危险因素

1.2.1利器损害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医疗废弃物或其他高硬度物品刺伤,导致皮肤破损的意外事件。由于是这些物品大都存在污染区,具有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是检验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因素危险之一。

1.2.2实验室电磁辐射与工作噪声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医学本身的发展,更主要的推动力来源于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向医学领域的渗透,检验医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检验科设备较多,这些设备的电磁波辐射和刺激性较强的工作噪音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有的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在70d以上,而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声标准为35dB,极限值为45dB,长期噪音可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2.3化学性危险因素

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中,最频繁接触的就是各种化学试剂、消毒灭菌剂,如84液和过氧乙酸,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含有氰化钾成分,显微镜油镜头使用后擦拭用的二甲苯等,这些试剂中含有不少强腐蚀性的和挥发性的有害成分,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在实验室空气中长期存在,形成的气溶胶对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系统、视觉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2.防护对策

2.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检验科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也知道检验标本的危害,只是防护意识不够,因此医院和检验科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检验科工作人员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要在实验室抽烟、吃东西、接听手机,接触血液体液时要戴手套。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手套、防护口罩,尤其是使用溶血素时,防止直接接触皮肤。甲醛消毒必须在无菌中进行,消毒后注意开窗通风,去除残留甲醛气体。

2.3发生针刺伤的应急处理

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挤出血液并用碘伏酒精消毒刺伤部位,伤后48小时内告上级,填写报表,72小时内做HBV、HIV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注射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量叠氮脱氧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复查,跟踪期间避免献血、母乳喂养、捐献器官。

2.4噪声防护

实验室各种仪器的工作噪声,离心机、电脑终端打印机等构成实验室的噪声污染,长期在噪音下容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所以科室应定期轮换排班,定期对仪器普查检修。

职业安全是医护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检验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程序,加强检查,督促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注意环境清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把好消毒质量关,避免和减少各种危害,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51-56

[2]郭宏检验科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

[3]戴青梅、王立英、刘树英等医务人员损伤的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37(3):532—534

[4]肖宇宏、王永等检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职业与健康2006年8月第22卷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