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定位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双源CT定位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王昌海

王昌海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人民医院151600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应用双源CT定位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4年3月~2015年4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CT组:患者吸气后屏住气,进行常规双螺旋CT扫描,双源CT定位组:患者在特定呼吸相下进行双源CT扫描;通过比较计量体积直方图(DVH)来评价两组的GTV、CTV、PTV。结果双源CT定位组与常规CT组比较,双源CT定位所获得的GTV、CTV、PTV较常规定位均有明显缩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定位是一种效果显著、操作简便的图像引导式放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呼吸影响较大的肺癌。

【关键词】双源CT;DSC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

双源CT,英文全称为DualSourceCT(DSCT),是一种通过两套X射线球管系统和两套探测器系统同时采集人体图像的CT装置[1]。与常规CT放射治疗相比,应用双源CT定位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靶区的照射总量,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照射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及远、近期并发症。本研究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应用双源CT定位,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3月~2015年4月,选择肺癌患者120例,男70例,女50例,平均年龄60.3±0.6岁(39~88岁),所有患者均属于Ⅱ-Ⅳ期,且未行手术治疗者。其中,原发于肺上中叶45例,原发于肺下叶75例;鳞癌33例,腺癌64例,腺鳞癌23例;按UICC标准划分,Ⅱ期23例,Ⅲa期32例,Ⅲb期47例,Ⅳ期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CT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7±0.9岁(39~87岁),双源CT定位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60.8±0.7岁(40~8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肺癌类型及癌症分期等常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设备常规CT组:常规双层螺旋CT;双源CT定位组: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

1.3应用方法模拟定位:使用双源CT对患者进行检查和定位,患者提前学习呼吸配合。检查和定位前先在模拟定位机上进行摆位,患者采取仰卧位,双手交叉置于头上,将真空负压袋置于胸部用以固定体位。使用三维激光灯在CT标准体模体表确定并标记相应定位参考点,确保患者相对体模固定,并在患者体表设置扫描参考点并设置金属标记,保证扫描参考点在同一CT层面上,尽可能将参考点设置于皮下脂肪少、位移小的骨性标志处。

常规CT组:患者吸气后屏住气,进行常规双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为5mm。上叶病灶PTV为CTV外放0.6cm;中下叶病灶PTV为CTV外放1.0cm。

双源CT定位组:在特定呼吸相下进行双源CT扫描。按照双源CT要求,患者在定位检查前4h禁食,注射碘对比剂优维显(300mgI/ml)100ml后进行双源CT扫描,扫描体位与摆位体位相同,扫描范围为肿瘤病灶上下各5~10cm,扫描层厚为1.5mm,重建图像层厚为3mm,使患者平静吸气后屏住气,进行吸气相扫描;12s后,使患者平静呼气后屏住气,进行呼气相扫描,由放疗科医生分别在吸气相及呼气相上勾画靶区,启用计划系统靶区图像融合功能把两序列图像相融合,从而可以准确得知肿瘤病灶在整个平静呼吸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在重建后的图像上画出需要保护的危及器官,包括心脏、肺、脊髓和食管等。

1.4疗效判定标准通过比较计量体积直方图(DVH)[2]来评价两组的GTV、CTV、PTV。

1.5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双源CT定位组与常规CT组进行比较,前者CT图像的GTV、CTV、PTV值较后者明显较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近50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增高,其中,男性和女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到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第二位[3]。由于早期难以诊断,肺癌确诊时只有大约33%的患者适合手术治疗,因此,放射治疗成为治疗不能手术的肺癌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4]。但是,放射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即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其周围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且由于受到周围正常组织的限制,常规放射治疗对肿瘤靶区的剂量得不到有效提高[5],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出现克服了这种缺陷,它可以实现放疗的高精确性,能够在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的基础上,对肿瘤组织予以毁损,显著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远近期并发症。因此,肿瘤靶区勾画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效果,应用常规CT扫描,如螺旋CT等,不足以满足运动器官如肺、胃肠道、大动脉,尤其是心脏的肿瘤靶区勾画需求,因为一次检查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并且要尽可能保证患者在扫描期间无呼吸运动,否则,轻者会出现影像模糊、锯齿状伪影,重者根本得不到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检查无法完成。通过双源CT定位,可以有效避免此类缺陷。在本研究中,将双源CT定位组与常规CT组进行比较,前者CT图像的GTV、CTV、PTV值较后者明显较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双源CT定位是一种效果显著、操作简便的图像引导式放射治疗方法,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应用双源CT定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卫星,姚菁菁.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实效性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3):36-38.

[2]玄国庆,袁立华,亓子坤,等.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J].临床肺科杂志,2015,(4):639-640,641.

[3]余复火,赖晓宇,黄培生,等.多层螺旋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5):663-664.

[4]张帆.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进展后放射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6):173-174.

[5]姜燕慧,毕卓菲,李豆豆,等.放疗联合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同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5):3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