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河子大学为个案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往往是由于学生无法将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用英语恰当地表达出来,并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本文通过一项调查研究确认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存在,并指出解决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关键在于加深对英语课程的理解,需要对大纲、教材、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测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高校;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2-0041-04
一、引言
在我国外语教育规划逐步系统化、科学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都分别对各自层次教学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要求。《英语课程标准》[3]在教材编写的思想性原则中也清楚地写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但是,研究资料表明,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多是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背景,对中国的文化介绍却很少,尤为欠缺的是对学生用英文表述本土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些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4],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低,难以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结果相互印证了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这种文化缺失不但会妨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更阻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外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加剧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削弱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5]的精神。这不仅是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要求,也是赋予全体英语教师的一个光荣使命。
虽然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本国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给予应用的重视。为了探究新疆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调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存在,笔者在石河子大学的371学生中作了一项调查研究,以期发现在新疆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6]问题,找出原因和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希望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把实施语言教学和培养文化意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既有语言基础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外语人才。
二、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本项调查旨在探明学生对中国文化词语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调查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测试,共40个单词,其中20个英译汉,20个汉译英。第二部分为问卷,目的是调查大学生对文化学习所持的观念。共设15题,采用莱克特式五级变量表:1.绝对不同意;2.不同意;3.既不反对也不同意;4.同意;5.绝对同意。第三部分为短文写作。要求学生用英语简要介绍春节(关键词:除夕、年夜饭、春联、压岁钱、拜年、鞭炮、春晚)或者一个熟悉的中国少数民族(内容应包括该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人口、语言及其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字数要求150字左右,限时30分钟。
(二)调查概况
调查的对象为371名石河子大学的学生,来自5个专业,164名男生,207名女生,其中40名少数民族(均为民考汉学生,即从小接受正式的汉语学校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石河子大学作为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也是新疆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受试者均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高、动力较大、投入时间较多,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很多人正在准备参加四级考试或者已经通过该项考试。
测试和调查问卷于2009年5月进行,特意避开了期中考试和期末复习阶段,以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工作于2009年6月10日完成,经过评卷和问卷数据整理、录入,形成了完备的数据库。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于文化负载词的掌握和理解
第一部分的测试是40个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汉互译,这些词大部分都与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只有约27%的正确率。其中,汉译英的正确率仅为19.1%,英译汉的正确率为34.9%。在五类文化负载词当中,认知类(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准确率为14.2%,其余的四类词汇:规范类(道德、信仰、宗教、法律)、艺术类(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的美学部分)、器用的(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相关技术)、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组织机构、风俗、习惯)等的正确率分别为29.9%、28.2%、33%和29%。
在文化负载词英汉互译正确率最高的10个词(见表1)当中,仅有2个词是汉译英的,说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是学生掌握文化负载词的一个难点。其中,“一国两制”易于逐字直译,“豆腐”(tofu)基本上是拼音,“筷子”在中学课本里就出现过,却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正确率。在正确率最低的10个词当中,7个词都是汉译英的,并且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概念和说法。对于正确率最低的“易经”,许多学生可能尚不知道其确切的汉语意思—“易”为“变化”,“经”乃“经典、典籍”,所以也无从知道它的英语译法。另外,在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的今天的高校,仅有47.4%的学生知道“P.R.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缩写,这也是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和引人深思的问题。
早在1996年,李岚清曾指出: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不知道如何回答外教提出的如此简单的问题:Whatdoyouusuallyhaveforyourbreakfast?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以上数据结果显示,这种问题依然存在,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中基本常识的英语表达,如中秋节Mid-autumnFestival。但在文学、宗教等方面大多只具备一些笼统的概念,对于稍微生僻的内容就无法准确用英语表述或者识别其英语翻译。
(二)学生对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
问卷当中的第1、6、7、10、12和13项旨在调查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第2、3、4、5、8、9、11、14和15项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对于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认识和态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发现,有84.9%的学生们对第6题论述“在用英语进行表达中国文化时我时常感到困难”持同意态度,这与上面词汇测试得分的量化统计结果保持一致,再次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题7“我能很方便的获取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中,有60.7%的同学持反对意见,这也充分表明,目前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和资料相对缺乏。
与此同时,学生们对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却持肯定态度,85.4%的同学不同意“中国文化没有必要出现在英语教材中”;81.9%的同学认同“加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我们的本民族文化意识”这一观点;80.8%的同学支持“在英语教学中,老师通过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对比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并促进英语学习”;74.7%的同学同意“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够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一看法,80.4%的同学认为“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讲解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注:以上统计数据均不包括持有中立观点的学生)。
(三)学生用英语书面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短文写作的及格率为52.3%,平均分4.66,尚未到及格线。成绩分布如表3所示。
在二选一的作文题目当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用英语介绍春节,尽管有10.8%的受试少数民族学生却只有不足1%的学生介绍少数民族。在介绍春节时,很多学生都无法正确用英语表达题目给出的关键词“春联”、“压岁钱”、“春晚”等,如“春晚”就被误译为“NewYear’sDayProgram”、“SpringParty”、“SpringShow”或者“SpringEveningParty”;有同学则采用意译或者解释性的说明,如“specialprogramonCCTV”、“SpringFestivalEveningParty”,还有同学直接用拼音Chunwan,所有同学中只有一个同学写出了较接近的SpringFestivalGala。另外,很多同学将“压岁钱”译为redpocketmoney,甚至还有学生直译为“themoneytostopyourage”,这样的翻译估计很多人尤其是外国人看了会不知所云。在近十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学生们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方面的能力依然是捉襟见肘,这也需引起英语教师的深思。
四、分析与对策
(一)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调查表明,在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国文化缺失”现象,且令人堪忧: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测试中,平均正确率为27%,其中汉译英的正确率只有19.1%;在有关中国节日的写作测试中,平均得分4.66,未到及格线。研究表明,学生没有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和正确的英语词汇来表达中国文化知识。这些都严重妨碍了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活动。
中国文化缺失还体现在英语教材及课堂教学之中。大多数学生抱怨说,用英语描述的中国文化资料太少;同时,他们希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中国文化的内容;现行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满足不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的需求;大部分学生都赞同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平等的观点,也乐于在对外交往中传播本国文化的精华。但是,英语水平的局限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阻碍了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
1、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西方文化一边倒的倾向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西方文化的学习,而不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和中西方文化的互动。
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关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如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思维模式,价值理念等)几乎占据了教材的全部篇幅和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从教材编写角度看,精读课、泛读课及听说课的设计编排,大多也是采用的英美文化;从测试的角度看,各级各类考试(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把学生对西方文化掌握的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英语水平,然而却往往忽略、删减和取消了中国文化及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其结果是当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话题时,往往会感到无助,无从说起。除此之外,许多英语学习者还热衷于效仿并沉迷于英美文化以期达到英语学习的所谓的“最高境界”,甚至提出“摆脱本国文化束缚”和“忘掉母语”的口号。
2、用英语表述的中国文化信息素材不充分
如上所述,现行的英语教材中,过多强调是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对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交互作用上介绍的不多。广大师生苦于找不到太多用英语表述的中国文化的书籍。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建议在英语教材的编写中加入中国文化知识的讲授。九成多的学生认为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必须坚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多数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也有着一样的建议和愿望。
3、目前英语教材、课程和测试系统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然而,现行的教科书、课程设计和测试系统却与之不符。
英语教材目前仍然是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和获取英语知识的最主要的资源和渠道,在外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在课文、词汇、语法和练习等方面已经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方面也已成系统。然而,在培养交际能力方面,尚有许多局限,比如文化教学输入的不平衡,过分强调了西方文化,而留给中国文化的空间却少之又少。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从教育部到每个院校,有一套完整的、垂直的管理系统。英语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是必修课程,使用着几套版本不同的全国统编教材。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入学的英语水平、毕业需求等等诸多因素,在课程设计中都没有得到有所侧重的考虑和体现。
在英语测试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里是很重要的一门测试。大多数学生坦承,在大学里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了通过四级考试上。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调整了听、读、写、译的平衡和权重,但是仍无法做到切实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引导着师生们孜孜不倦地钻研书面试题和考试技巧,而考试内容却极少涉及中国文化。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考,都存在着中国文化的缺失和缺位。
(三)对策
解决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关键是在于加深对英语课程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或在课堂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表达,我们需要对课程、大纲、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进行重新思考。我国外语界和文化界应携手研究有关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
1、培养学生的本国文化意识
在目的语文化和本国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得本国文化意识,确保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学生的本国文化意识不仅涉及到英语学习者对本国文化的积极态度,还包括对本国文化价值观和行为的认识和反省。英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避免大民族主义的可能趋向,要明确重视本国文化和大民族主义、自我中心论之间的区别。
2、制定合适的大纲
制订出外语教育中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教学大纲,重视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收并蓄。既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多维性和层次性,也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阶段性和文化项目的实用性。编制大纲时初级阶段交际文化项目应多些,随着水平的提高、交际障碍的减少,知识文化的因素应加大。
3、编写适用的教材
选用适量的中国文化内容充实到目前的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实践中。一本成功的外语教材应该是蕴含丰厚的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体,它应涵盖尽可能广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现行教材应扭转我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奇缺的状况。所编教材应包括中国文化读本(英文版或中英对照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从而克服外语人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又能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学生也应有意识地进行大量相关的课外阅读来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的不足。此外,还要突出文化教学的相关性与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培养胜任的教师
师资是保证文化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没有良好的师资就不会出现卓越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聘请教授中文的老师来讲授中国文化,并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并不能保证教出的学生能把本族文化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要鼓励和培养“学贯中西”的优秀英语教师。外语教师所具备的语言知识与能力都为“学贯中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失我文明古国的学者风范,处处显示出中国学人应该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只有“学贯中西”,才能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显现出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智慧。要建立英语教师文化培训或进修机制以提高外语教师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及早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学,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齐头并进[7]。
5、将中国文化内容列入考试范围
针对学生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陌生感,可以在考查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文化内容试题,尤其应添加一些涉及到中国文化或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测试,如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话题的英语作文或者以中外文化比较为主题的英语小论文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考试中都应增加检测中国文化知识和语用能力的试题,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注重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并举,尤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同时有意识地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带领学生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化异同,使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基础英语水平及对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同步提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或讨论会,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帮助学生了解并积累一定的与文化表达相关的语言素材。其次,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阅览书籍、查询网络、观看电影、收听广播等多种自主学习的途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方式,通过课堂口头报告、作文、小型课程论文或者文艺演出等形式,培养学生应用与转述中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的能力。
只有师生双方都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并切实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积极努力地开展和实施中国文化教学,那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才会有效地得到缓解和纠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l):29-32;王芳、国文.英语“渗透”对中国语言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3):153-155;王昀.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6):60-6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6]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
[7]那丽芳.小议中英文化教学中“厚洋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
*本文系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院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08JA74003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福宁(1975-),男,江苏南京人,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作者单位: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新疆乌鲁木齐邮编8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