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李红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关注学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李红梅

李红梅

奇台县第二小学831800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认为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而且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1、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确实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与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教学者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展现教材的丰富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者除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之外,让学生经历了一个“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个性化”到“大众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将新知识转化到已有知识结构中去学”,同时让学生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的确,成功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于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教材内含的知识,经过学生的再创造,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由此可见,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者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引领、激励、唤醒、鼓舞。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赞扬、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望,实现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让学生在成功中继续探究,在探究再获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环。

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感情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实践证明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提高。群体之间互补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成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安排了以下合作学习的探究形式。

环节一:生生合作探究。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袋游戏棒,首先让学生猜测每袋中有多少根游戏棒,然后提出中心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能清楚地说出你们小组有几根游戏棒。接着组内学生活动开了:有小组十根一捆的,也有小组二十根一捆的……从而很快地得出小棒的总根数。环节二:全班集体探究。教师把刚才若干小组捆扎的小棒放到讲台上,先让学生猜测,而后再想办法验证结果。各小组的办法有: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

环节三:小组合作探究。各组根据刚才全班集体探究的办法,择优而用。每相邻4组的所有小棒进行捆扎,而后学生们100、200、300……地数出了小棒的总根数。

以上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最重要的是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关注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显性目标的达成度,更要关注潜在目标的达成度。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数学经验的全部过程,经历了获得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1、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有时学过了又忘记了。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教学者在教学数学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例如高年级学生中往往对两数相除,商用分数表示而感到不适应,感到疑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分数意义中对分数产生感受不深,缺乏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假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中,让学生尽可能地搜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用分数表示的数,再度量黑板、门窗、桌子的长及人的身高,而后得出得出这样的问题:测量结果不能用整米数表示时怎么办?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测量、观察等教学手段,学生对分数的产生理解深刻,上述问题就能很好地避免。

2、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现代教学论指出,获取数学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所以教学者首先要紧紧抓住数学教学中概念的产生,计算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爱数学中增强数学意识。其次是结合实际提供应用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学习中的问题,经济中的问题,优化方案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等,通过创设这些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去研究,发现问题实质,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