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梅生
娄底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6例实施研究,时间跨度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按照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和观察组(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对比分析临床疗效和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疗效为78.5%,观察组为96.4%,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体征改善情况显著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建议推广。
关键词:药物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内镜下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临床常见和多发病,现阶段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致使该病主要发病人群逐渐向儿童群体过渡;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咽鼓管功能异常现象,患者临床表现为传导性耳聋,且绝大多数患者伴发耳痛、耳鸣、耳闷等症状;若治疗措施不正确或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可逆性耳聋,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和工作学习。以往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该病,但疗效欠佳无法根治,并且后期极易复发。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致使手术成为根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本文主要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临床疗效和特点,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内的5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
依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对照组(n=28):男/女(15:13),年龄9-14岁,平均(11.56±2.44)岁;观察组(n=28):男/女(16:12),年龄9-15岁,平均(11.45±2.48)岁;调查56例患者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1)侧仰卧位,消毒外耳道,必要时可做全麻处理;(2)通过耳镜观察中耳积液和鼓膜情况,鼓膜表面麻醉15min,2mL注射器连接7号穿刺针做鼓膜穿刺,微型吸引器吸除耳内积液,若中耳积液较为黏稠,可作穿刺孔,地塞米松溶液冲洗后用消毒棉球暂时封堵外耳道。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第(1)步骤同对照组一致。(2)鼓膜切开刀切开鼓膜1-3mm,直至可以充分观察鼓膜和中耳积液情况,后用微型吸引器吸除干净积液,若中耳积液较黏稠,可用地塞米松溶液冲洗,吸除并冲洗干净后置入硅胶鼓膜通气管(哑铃型),消毒棉球暂时封堵外耳道避免感染。治疗结束后待鼓膜恢复正常后通气管可自行脱落,若未自行脱落,则可来院拔除通气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耳鸣、耳内闷胀、耳内水流动声、听力下降等症状全部消失,耳镜检查显示耳膜恢复正常,鼓膜颜色正常,听力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上述各项症状改善明显,耳镜检查显示耳膜基本恢复正常,鼓膜颜色正常,听力提高程度>10db),无效(经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耳镜检查显示耳膜无改善,极少数患者症状加重)。
1.3.2对比两种模式下两组患者体征(中耳积液时间、气导听阈、气骨导差)改善情况;
1.4统计学
此次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2.0软件实施计算,其中计量资料使用“t”值实施计算和检验,平方差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百分数(%)表示,两组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资料,以P值在0.05区间(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对照组疗效为78.5%,观察组为96.4%,观察组疗效高,P<0.05。见表1。
3、讨论
咽鼓管(鼻腔后部)是连通中耳和鼻腔的主要肌性和骨性管道,若鼻腔出现问题,会导致咽鼓管咽口出现阻塞,并且对中耳鼓室会形成负压,负压过度则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由此可见咽鼓管阻塞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和重要原因。
耳胀、听力下降、耳堵、耳闷等均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出现内陷,并且呈琥珀色。儿童年龄较小,加之机体很多器官和脏器都尚未发育完全,与成人相比,咽鼓管相对平直且较粗,因此更容易致使病毒和细菌侵入咽鼓管从而导致炎性阻塞闭合,致使中耳负压明显增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随着我国临床医疗卫生技术的不但发展和完善,通过外科手术已经可以根治分泌性中耳炎,其中手术切除腺样体、中耳鼓膜置管、球囊扩张术扩张咽鼓管等术式均属于目前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措施,通过手术可明显减少中耳负压,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其中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是以往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采用的最常见措施,具体是将穿刺针直接刺入患者患耳,从而对中耳积液和鼓室积液进行吸取,但穿刺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并且鼓室结构较为复杂,鼓膜穿刺术临床疗效欠佳,并不能完全治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加之该术式对操作者要求较高,一旦操作不当,则会明显增加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此研究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96.4%,并且经治疗后患者中耳积液改善时间(8.12±0.12)d,气导听阈(40.23±7.12)dB,气骨导差(20.33±6.12)dB;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疗效较高,中耳积液时间、气导听阈、气骨导差指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由此可见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临床疗效明显较好。究其原因,发现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有效避免了鼓膜穿刺术的弊端,在实际治疗中通过一次性导管来排除耳内积液,并且可以确保鼓室内外气压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更有利于患者咽鼓管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建议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并且应用价值极高,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邵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3):408-411.
[2]蒋杏丽,高志光,赵金花.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5.23(5):94-97.
[3]姜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与耳内镜下穿刺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3):57-59.
[4]冯波,何勇.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7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5):23-25.
[5]徐隽彦,刘春丽,倪立群.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