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一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其中观察组(n=24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n=24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后,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种治疗措施下,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后2小时,体温、心率开始下降,血氧饱和度上升(P<0.05);对照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降温效果安全迅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死率,能整体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主要是通过采用神经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辅以物理降温,保持患者处于可控性低温,在保证脑组织血流量正常的情况下,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降低脑水肿的程度,促进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1]。我科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段处于17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4±3.21)岁。脑损失原因:车祸28例,意外坠落11例,其他原因9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通过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并经CT确诊,GCS评分均≤8分。其中观察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7岁—70岁,平均年龄为(31.4±3.10)岁。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5例。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0岁—76岁,平均年龄为(29.7±2.57)岁。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治疗方式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有临床对比意义。
1.2治疗
对照组采用脱水降压、激素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采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如下:通过静脉输液泵将配好的冬眠合剂输入患者体内,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临床冬眠合剂成分为盐酸氯丙嗪100毫克,盐酸异丙嗪50毫克,盐酸哌替啶100毫克,生理盐水100毫升。除此之外,根据患者病情可实施对症治疗,降温效果不佳者,可使用降温毯、冰袋等辅助降温。狂躁病人,可使用安定等镇静药物。亚低温治疗周期为3d-7d,一旦患者病情好转应立即停止治疗。
1.3护理措施
1.3.1实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病房室温在18℃-23℃,湿度控制在40%-60%,避免病房室温过高影响患者的降温效果。并严格仔细对病房进行消毒,减少感染率。
1.3.2皮肤护理观察组由于体温低,极易发生冻疮,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多长时间卧床,如护理不当,也容易发生压疮。故要求护理人员,缩短给患者翻身的时间,按摩被压的部位,以加速血液循环,避免冻疮或压疮的发生。
1.3.3预防尿路感染密切观测尿袋中的颜色和尿量,留意导尿管是否脱落。每日对导尿患者进行膀胱冲洗2次,并对尿道口进行消毒2次,每7天更换导尿管。
1.3.4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和意识变化,若出现瞳孔散大,则及时报告责任主治并遵医嘱做对症处理。
1.4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的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则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低温治疗前后对比,详见表1。
3讨论
亚低温治疗主要适用于重型颅脑创伤、大型颅脑手术后、脑水肿以及颅内高压患者,该项治疗可在保持脑部正常血液供应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脑部血流量,从而有效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部循环,降低脑部氧代谢率,减少并发症[2]。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引起中枢性高热的患者,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亚低温治疗可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减轻脑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3]。观察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及对症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心率,提高血氧饱和度,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死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燕萍,钱洪松,彭淑霞,等.亚低温冬眠疗法的护理问题及预防对策[J].护理进修杂志,2012,12(6):114-119.
[2]吴国芳.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与临床,2014,18:139-140.
[3]李秀莲.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河北医学,2011,17(3):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