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方法将13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组和温针灸组,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三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优于药物组、温针灸组(P<0.01),药物组温针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对治疗突发性耳聋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丹参酮;水针;温针疗法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冬春季节,近年来随着电脑和手机使用过频、熬夜族增多及社会压力增大,呈多发趋势。笔者自2005年11月以来采用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38例均为我院中医科住院患者,按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及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组和温针灸组各46例。治疗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1-74岁;发病时间<15天21例,15-30天15例,>30天10例;听力损失40-59dB12例,60-90dB16例,>90dB18例;伴有耳鸣41例,头昏36例,头痛15例。药物组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18-71岁;发病时间<15天23例,15-30天13例,>30天10例;听力损失40-59dB11例,60-90dB19例,>90dB16例;伴有耳鸣40例,头昏39例,头痛16例。温针灸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23-75岁;发病时间<15天20例,15-30天17例,>30天9例;听力损失40-59dB13例,60-90dB17例,>90dB16例;伴有耳鸣42例,头昏38例,头痛18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济南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2年龄为18—75岁。3知情同意接受本治疗方法并坚持全疗程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2有明确病因耳外伤、耳毒性药物及其他可导致听力下降的疾病。3有外耳、中耳、内耳炎性疾病、解剖异常、听神经瘤等。④年龄为﹤18或﹥75岁。⑤和并严重精神躯体疾病者。
1.5治疗方法三组治疗期间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等。
1.5.1治疗组予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治疗。1穴注取穴:取第6颈椎夹脊穴。操作方法:患者俯伏坐位,用1OmL注射器7号针头吸取丹参酮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558)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20330)6mL,二者混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15~20mm,待针下出现酸胀后回抽无血,将药液快速注入,每穴各注射5mL,然后医者用双手在患者颈肩部拍打20下左右以减轻穴位注射后的酸痛感,每日1次。2温针取患侧穴:听宫、翳风、率谷、风池,实证配液门(不加灸),虚证配太溪。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头略前倾,选用0.35mm×60mm毫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10~25mm,得气后留针,随即将20mm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燃尽后取针,每日1次。
1.5.2药物组予丹参酮20mg,静脉输入。
1.5.3温针灸组予单纯温针灸,方法同治疗组。
1.5.4疗程3组均每天治疗1次,5d为l个疗程。1个疗程后间隔2d再继续下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6疗效标准1耳聋疗效标准[1]:痊愈:250-4000HZ各频率听域恢复至正常,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大于30dB;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2耳鸣疗效标准[4]:根据患者感觉,显效:耳鸣消失;有效:耳鸣减轻,不影响情绪和睡眠;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治疗结果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3组耳聋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均高于药物组、温针灸组(P<0.01),药物组温针灸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2可见,3组耳鸣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温针灸组(P<0.05),药物组温针灸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突发性耳聋好发于冬春季节,多种疾病可能诱发本病,国内外文献报道倾向于内耳血管学说和病毒感染学说[2],微循环障碍是其发病主要原因。内耳的血管和脑血管一样受自主神经支配,当受到各种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因素如劳累过度、情绪剧烈变化、内分泌失调、病毒感染等影响时,都会导致内耳血管痉挛、水肿、出血、血栓形成及血细胞黏结,使内耳组织水肿、缺氧、内耳神经末梢感受器受损而引起耳聋。因此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较好方法。本病中医学称暴聋,临床常见有两个证型,即肝肾阴虚和肝胆火旺两型。除此之外,笔者在临床上发现,随着电脑和手机使用过频、熬夜族增多及社会压力增大,慢性劳损和情绪刺激导致脑供血不足,局部气滞血瘀而至突发性耳聋增多,所以肝肾阴虚和肝胆火旺常伴有局部气滞血瘀。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其定位、循行及功能与督脉的循行密切相关。而督脉能“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入络于脑。因此,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夹脊穴,可以畅通督脉及诸阳经经气,耳周少阳经也因此而疏通。选颈夹脊穴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是将针刺的刺激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经穴的开阖与传导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从而缓解或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椎动脉血管供血,减轻或消除耳部充血、水肿。丹参酮是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成份,具有改善微循环、局部缺血缺氧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3]。10﹪葡萄糖注射液具有短效的组织脱水作用,有利于局部无菌性炎症水肿的消除。临床观察发现,仅用丹参酮穴注对穴位刺激强、疼痛剧烈患者不易接受,而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后能明显缓解穴注时疼痛,增强疗效,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证明,若选择的输穴得当,则穴位注药可于短时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强或更强的药效[4]。所以在临床上观察到穴位注射丹参酮较静脉给药效果好。
温针灸耳周围穴位,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至发病部位,并扩散至周围病变软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无菌性炎症、水肿,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起到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5]。再根据不同证型配以滋补肝肾和疏利肝胆穴位,则能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本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般病程超过30天疗效欠佳。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丹参酮穴位注射合温针灸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下,可最大限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缩短疗程,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8):569.
[2]梁巧瑾,吕建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3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3,35(8):49
[3]王桂蓉.丹参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73-1474.
[4]刘祖舜,周爱玲,丁斐,等.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33-35.
[5]邵亚萍.温针灸治疗机理探讨[J].针刺研究,1992,17(4):96.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简介:周佐涛(1965年7月--),女,主任医师,硕士学位。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研究方向:各种特种针灸疗法治疗痛证。通讯地址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邮编550002。
第二作者简介:冷安明(1974年11月--),男,主治医师,大学本科。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研究方向:各种特种针灸疗法治疗痛证。
第三作者简介:林晓山(1966年2月--),男,副主任医师,大学本科。贵州省王武监狱医院(不分科),贵阳市贵安新区,邮编550009,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冷安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