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清瘟解毒汤治疗疑似甲型H1N1流感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自拟清瘟解毒汤治疗疑似甲型H1N1流感疗效研究

耿梅1夏新超2金仲品3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清瘟解毒汤;莲花清瘟胶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07-02

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感”)自2009年4月在墨西哥、美国等地暴发后,即向其它地区蔓延,很快成流行趋势,故甲流感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从发病情况看,多数确诊患者有发热表现,体温升高,病性属“温热”,故甲流感的中医病名应诊断为瘟疫,属于新发温病[1]。随着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疫病的研究更加深入,从中医理论到实践研究甲流感的治疗,提高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疗效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我们根据甲流感的临床表现自拟清瘟解毒汤,并用其对110例疑似甲型H1N1流感症状较轻病人实施治疗观察研究,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1.1.1入选标准: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2]标准进行疑似病例的诊断。诊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①发病前7天内与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密切接触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②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③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尚未进一步检测病毒亚型。

1.1.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心肺疾患者。②甲状腺功能低下者。③呼吸功能衰竭者。④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⑤肝肾功能不全者。⑥经省实验室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5名患者。

1.1.3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0月至11月,在本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选择符合上述选择条件和排除标准的疑似病人169例,男109人,女60人,年龄18~20岁,均为在校学生,既往身体健康。

1.1.4疗效判定: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发热情况、流感样症状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来判定。显效:24h体温恢复正常,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有效:24~48h体温正常,流感样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无效:发热时间超过72h,症状无明显好转。

1.2方法:

1.2.1治疗组共110例采用自拟清瘟解毒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双花30g、连翘20g、黄芩10g、荆芥15g、牛篣子15g、重楼12g、桔梗20g、枳壳20g、苡仁12g、天花粉25g、赤芍20g、甘草10g。

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加减如下:①发热或高热,咳黄痰、咽疼,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生石膏30g、知母20g、柴胡10g、麦冬25g。②干咳少痰,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者,加薄荷15g、枇杷叶10g、玄参12g。水煎取汁150ml,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3~5天为一疗程。

1.2.2对照组共59例采用莲花清瘟胶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4粒;体温大于38.5℃给予布洛芬口服。嘱所有病人多喝水,注意休息,吃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

1.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效果见表1、表2。

表1甲型H1N1病例发热疗效情况

注: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2,P﹤0.05)

表2甲型H1N1病例流感样症状消失情况

注: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X2=7.41,P﹤0.01)

3讨论

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并不断总结与创新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防治理论体系。甲型H1N1流感属祖国医学的“瘟疫”范畴,目前治疗主要分为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对症治疗等。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头痛、咳痰、全身酸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2]。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有半数甲型H1N1流感患者无发热症状[3]。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部分患者表现只恶寒不发热、或恶寒重发热轻、或先恶寒后发热、伴无汗、周身疼痛、鼻流清涕、舌苔白腻等表现。因此,应根据不同表现辨证施治。其中中医辨证治疗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价格低廉、副作用较轻等特点。

也有人认为甲型H1N1流感隶属于中医“时行感冒”的范畴,系由于人体“外感邪气”所引起[4],多因气候变化、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所致,常兼寒、兼热。时邪外犯皮毛,从口鼻犯肺,侵犯肺卫,致使表卫不固,从而发病。时行感冒最根本的病因是正气不足,素体元虚,略有不谨,即感风邪疫毒。任继学[5]总结有三条发病途径:其一邪由上受,侵卫犯肺;其二直犯营血,逆传心包,神明受累,脑髓不利,机窍受阻;三则邪虽由上受,但直趋中道,伏于膜原,内见脾胃呆滞,外见卫气受困。并指出时疫多有呼吸道侵入,其邪所客,始于卫气。因肺开窍于鼻,肺和皮毛而统卫,温为阳邪,具性升散开泄,侵袭人体往往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初起表现为卫受邪郁而肺气失宣的病机特点。而风为百病之源,善行而数变,风热之邪迅速由表入里,由卫分转入气分,造成热毒雍肺,肺气闭阻,表现为正邪交争、肺热亢盛、里热蒸迫、热灼津伤的病机特点。

方中双花、连翘、石膏、知母共为君药,其中双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肺卫之风热;生石膏清泄肺热,知母滋阴清热。柴胡、黄芩、荆芥、牛篣子、薄荷共为臣药,柴胡疏散风热、退热解毒,黄芩清上焦肺卫之热毒,荆芥发表散风,药性缓和以防诸药寒凉太多;牛蒡子、薄荷疏泄肺卫之风热,清咽喉止痛。重楼、桔梗、枳壳、苡仁、天花粉、麦冬、赤芍、枇杷叶、玄参为佐药,重楼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桔梗清肺化痰、利咽开结、止咳化痰,苡仁清热利咽开结、健脾利湿化痰;天花粉、麦冬清肺热滋肺阴,以达润肺之功,赤芍配合重楼凉血活血、散瘀止痛(热毒伤及咽喉血络,故咽喉充血肿痛);枇杷叶降气止咳,为治干咳之要药;玄参滋阴清热降火,利咽消肿;甘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和药性,以上诸药共奏辛凉解表、清瘟解毒、润肺化痰、止咳利咽之功效。

中药治疗疾病最大优势是能够辨证分型治疗[6]。中医辨证用药能充分调动机体扶正气抗邪气,或是直接杀死病毒,或是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达到治本的目的[7]。中药治疗的优势还表现在整体论治、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等方面。针对疾病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表现,分清标本缓急虚实变化,或扶正,或去邪,或二者兼顾。通过整体治疗使免疫功能得以恢复,毒则可被抑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制订了中医药防治方案,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8]。清瘟解毒汤具有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等特点,可根据病情不同灵活加减,能全面照顾不同病人或多种病症的特殊性。而莲花清瘟胶囊属中成药,与汤剂比较,吸收较慢,且成分一成不变,不具备灵活加减变化的优点。本研究证实用清瘟解毒汤在治疗轻型甲流感110例与用莲花清瘟胶囊治疗轻型甲流感59例疗效比较,前者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

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独具优势,不仅疗效确切、耐药性低、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少,还有抑菌、抗病毒、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等标本兼治的综合效果[9]。应用清瘟解毒汤治疗甲流感,对于改善流感所致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都有确切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最近,国外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示[10,11]甲流感病毒己呈季节性流行,对化学合成的抗病毒药疗效不理想。由此可见发挥中医药的潜能对防治甲流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田朝晖,田宗清,陈俞池,等.论中医防治甲型H1N1流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40~1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EB/OL】.(2009~10~13)

[3]MackenzieD.Swineflu:Eightmythsthatcouldendangeryourlife[J/OL].NewScientist.2009,(2732):40~45[2009~12~25]

[4]李泽庚,童佳兵,彭波,等.甲型H1N1流感疫情预测及中药防治探讨[J].2010,8(2):10~11

[5]任继学.时行感冒[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5):28~29

[6]童佳兵,李泽庚,刘健,等.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防治优势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09,5(9):145~146

[7]谢立群,金妙文.清气凉营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40例[J].中医研究,2005,2(18):28~29

[8]李连达,张金艳,李贻奎,等.积极发挥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J].中医杂志,2009,50(11):970~972

[9]孙平华.中药抗流感病毒的最新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24(4):733~735

[10]MontaguA,RoyV,BalzariniJ,etal.SynthesisofnewC5-(1-substituted-1,2,3-triazol-4or5-yl)-2'-deoxyuridinesandtheirantiviralevaluation[J].EurJMedChem,2011,46(2):778-786

[11]SunK,YeJ,PerezDR,etal.SeasonalFluMistvaccinationinducescross-reactiveTcellimmunityagainstH1N1(2009)influenzaandsecondarybacterialinfections[J].JImmunol,2011,186(2):987~993

作者单位:

256200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中心卫生院1

256200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中心卫生院2

256600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医疗学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