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型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限制型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刘鸿飞

刘鸿飞(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157000)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124-02

【摘要】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cardimoyopathy,RCM)亦称闭塞性心肌病,包括在热带地区常见的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ndomyocardialfibrosis,EMF)和温带地区多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心肌病(deosinophilicencomyocardialdisease)。近年研究表明,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一病是以心室内膜、内膜下或内膜心肌纤维增厚累及一侧及两侧心室,引起舒张期心室伸展障碍和充盈受限为特征,而无心室明显肥厚或扩张的心肌疾病。心室腔缩小,甚至闭塞,心室舒张阻抗增高,排血减少,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病因未明,远较DCM和HCM少见。

【关键词】限制型心肌病心内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RCM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毒、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及自身免疫有关。近年研究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本病关系密切。这类疾病和发病初始,多数具有共同性变化,伴有嗜酸细胞增多症,从而引起Loffer’s心内膜炎,心内膜炎肌纤维化和其他伴有嗜酸细胞增多的心脏损害。在心脏病变出现前常有嗜酸细胞增多,这种嗜酸性细胞具有空泡和脱颗粒形态学异常,嗜酸性细胞颗粒溶解,氧化代谢增高,并释放出具胡细胞毒性的蛋白,主要是阳离子蛋白,可损伤心肌细胞,并作用于肌浆膜和线粒体呼吸链中的酶成分。心内膜心肌损伤程度,取决于嗜酸性细胞内心内膜心肌浸润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此外,这种脱颗粒中释放的阳离子蛋白还可影响凝血系统,易形成附壁血栓。也扣中损伤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嗜酸性细胞浸润心肌引起心肌炎,炎症的分布有此理主要局限于内层,可用于心肌内微循环的重新排列来解释,因此,相继进入坏死和血栓形成期,最终进入愈合和纤维化期。并非所有嗜酸细胞增多症患者都能造成心肌损害,仅当病情较严重,或慢性嗜酸细胞增多症(约占嗜酸粒细胞增多84%),患者才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内膜炎和内膜心肌纤维化的心脏损害,导致RCM。关于嗜酸性细胞脱颗粒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某些特殊致病因子,如病毒、寄生虫感染,而这些因子与心肌组织具有相同的抗的簇,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RCM。最近有报道,本病有时呈家族性发病,可伴有骨骼肌疾病和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

RCM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当患者表现易疲乏、呼吸困难、腹水、周围水肿等类似心脏压塞表现,心脏正常或轻度增大,听诊有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或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杂音,应考虑本病。如原先有吉利酸细胞增多症病史(发热、咳嗽、心慌、血常规嗜酸细胞增多等),更有助于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示心室肥厚、心房增大、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心内膜增厚和心尖部闭塞,可成立诊断;而心内膜心肌活检则有助于确定诊断。热带地区凡遇有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病人,均应疑及本病。本病晚期,由于心脏的症状和体征都很明显,结合实验室检查,很少误诊。

治疗

(1)病因治疗对疾病早期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表现者应积极治疗,因嗜酸性粒细胞可能是本病的始动因素。对嗜酸细胞增多症及其引起的心内膜心肌病变,皮质激素(泼尼松)和羟基(hydroxyurea)或其他细胞毒药物,如长春新碱能有效减少嗜酸性白细胞,阻止内膜心肌纤维化进展。据报道,可提高生存率。故治疗嗜酸细胞增多症对控制病情进展十分重要。据最近报道,联合应用左旋苯丙氨酸氮芥(melphalan)、泼尼松和秋水仙碱对淀粉样变性有一定疗效,心、肾功能损害较小。

(2)对症治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1)抗心衰治疗:缓争心肌公弛异常,降低心室充盈压,可给予ACEI,如口服卡插普利12.5~25mg,3次/d;依那普利5~10mg,2次/d;培哚普利4~8mg,1次/d;或苯那普利(benazepril)10mg,1次/d。

硝酸酯类,如二硝酸异山梨醇酯(ISDN)10mg,3~4次/d;或单硝酸异山梨醇(ISMN)20mg,2次/d,可通过扩张静脉系统改善肺充血症状,增加冠脉血流和降低左室舒张压。必要时,可静滴硝酸甘油,改善呼吸困难和胸闷。

利尿剂能有效的降低心脏前负荷,减低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降低心室充盈压,减轻气急和易疲乏等症状。如口服噻嗪类或静注呋塞米,两者均与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等合用。注意避免利尿剂过量,以免引起心室充盈压过低,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和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有减慢心率,延长心室充盈时间,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交感张力,从而有利于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可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的美托洛尔6.25~12.5mg,2次/d,并酌情增加剂量。新一代的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bisoprolol)布新洛尔(bucindolol)、卡维洛尔(cavedlol)等匀可试用,作为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

2)洋地黄类药物:对RCM伴有快速性房颤或心力衰竭患者,可选用洋地黄制剂。使用时必须谨慎观察,因可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3)抗心律失常治疗R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者较常见。丧失心房收缩功能可能加重原已存在的舒张功能紊乱。可选用胺碘酮口服或静滴(0.3g),转律成功后给予口服维持。对持续性房颤可试行电转律治疗。对有严重传导系统病变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患者,须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病程及预后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视心脏压塞发展的快慢而不同。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患者可有10余年的病史,有报告存活长者可25年。已纤维化者,手术治疗也能取得较满意效果。一般来说,一旦出现了心力衰竭,则预岳较差,自然病程约1-4年,9%的病人猝死心力衰竭和(或)肺栓塞,但也有存活达15年者。晚期纤维化患者的外科治疗也可延长生命。病变侵入左心室者预后差。患者多在10-39岁间出现症状,入院时平均已有4年的症状,并多已明显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志华,任瑞征.双室限制性心肌病1例.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年第04期.

[2]蒋天安,徐启彬,姚磊,郑良荣.限制性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浙江临床医学.1999年第03期.

[3]陈曙霞.限制性心肌病的临床侧面.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