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复明工程白内障集中复明术850例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残联复明工程白内障集中复明术850例护理体会

缪月卿

缪月卿(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眼科中心江苏南通226400)

【中图分类号】R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残联复明工程白内障集中复明术护理前后的经验。方法: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来我院手术的850例残联白内障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相关知识教育,所有患者情绪稳定、心态良好,能够很好的配合手术治疗,掌握术后自我护理方法,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均有一定的提高,全部达到脱盲标准。结论:有组织的安排,集中健康教育、完善的术前检查、合理排序、认真查对、细致护理是残联复明工程中白内障集中复明术顺利进行、杜绝差错事故,使白内障集中复明术获得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白内障;残联;手术;护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由卫生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共同牵头,是列入国家医改的重大公共卫生的服务项目,旨在让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复明手术,解决其因病致盲的问题并减轻其就医负担。我院于2007年始受县残联指定,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愈白内障失明患者近千余例。总结2007年6月~2013年7月残联85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13年7月在我院眼科病房住院的残联复明工程患者850例,男415例,女435例,年龄55~90岁。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一般视力在0.3以下。均行单眼手术,由残联组织体检,集中入院,集中手术。

1.2方法:所有病例术前均检查血糖、血压、视力、眼压、和眼底,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详细记录术中及术后眼部情况及视力情况,随访术后1周、1个月及3~6个月的视力情况。严格掌握白内障护理规范进行护理,并结合科室制定白内障围手术期规范流程强化护理。包括门诊筛查,掌握严格手术适应症,入院时及术前再次筛查核对,围手术期护理,术后用药并发症观察及预防,出院后用药指导及随访。

2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制定的视力损伤标准,以双眼中视力较佳眼的矫正视力>0.3者为正常或接近正常视力;视力<0.05者为盲;视力>0.05但<0.3者为低视力[1]。所有患者均如期恢复,达到脱盲标准。95%(807例)矫正视力0.3以上,达到脱残标准。

3护理体会术前护理:主要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集中手术时人数较多,往往在一两天内办理入院30~40人,这就给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而我们护理人员在取消休息,全员出勤的情况下仍显得不足。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及理解能力较差,情绪易于紧张,激动,甚至可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所以要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稳定患者情绪。在入院之初应主动与患者亲切交谈,宣传卫生健康知识,介绍入院须知,观察分析患者心理状况,了解患者的情绪反应。但是由于一次入院患者人数较多,有时难于做到单独宣教,可先集中几人甚至几十人采用集体健康教育形式,再针对个体情况单独沟通,护士工作量减少,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保证了健康教育质量[2]。向患者说明手术方法,如采用表面麻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及依赖,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善于利用“从众效应”在群体事件中的作用,从众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使个人得到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接纳,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往的需要[3]。利用从众效应的正效应,推动教育集体的形成[4],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手术的优点、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护士给予的心理支持及帮助,以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术后的恢复。入院之后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患者入院后要全面了解病史,做好术前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全胸片、心电图等,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差、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应给与相应的治疗,待病情平稳后才手术治疗。集中手术时患者较多,在术前对于这些患者要格外关注,并在手术名单中重点标注其特殊病情。同时进行眼部A超、B超检查,了解眼底、及眼轴的情况,计算人工晶体度数,以选取合适的晶体。②术前1天进行术前访视,确定手术顺序,向患者发放手术号牌,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号牌及手术排序单一致。同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要热情、和蔼。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听力下降,理解力差,反应慢的情况,术前访视需耐心细致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减轻心理压力。③术前保持正常的生活起居,避免风寒,保持心态平稳,避免因激动出现血压、血糖的波动。

④术前3天滴用抗生素眼药,控制眼的局部感染病灶,对于有明确眼部感染的患者暂不宜手术。⑤术前保持大小便通畅,对于患有便秘的患者可复用通便润肠药物或行灌肠术,避免术后便秘引起眼部充血。⑥术前反复训练患者注视固定光源,并能按要求作正确的眼球运动以便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术中护理:①按术前发放手术号牌依次叫号,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号牌及手术排序单是否一致,准备进入手术室。②核对患者姓名、患眼,用亚甲蓝在患—79—眼上方作皮肤标记,两人核对无误后安排患者进入手术等待区。③患眼点滴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后点滴表面麻醉剂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用0.25%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同时告知其手术过程及术中注意事项,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安排患者进入手术室。④协助患者平卧手术台,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患眼、人工晶体度数。⑤术中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如有变化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保证手术安全。⑥术后单眼包扎,专人护送患者至病房。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观察患眼局部情况,如有持续性眼痛、渗血,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术后当日遵医嘱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术后次日开放滴眼至炎症消退为止,保持术眼清洁,点滴眼药时轻轻牵拉下睑,同时察看术眼的局部情况[5]。

②心理护理:以亲切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和有利于患眼术后恢复的方法,并发放书面术后注意事项,解除患者思想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③生活护理:嘱患者适当卧床休息,避免过多头部活动。适当保暖避免风寒及咳嗽、打喷嚏等,勿大声谈笑。活动时应小心避免碰撞术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烟酒、辛辣刺激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④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眼部卫生,使用清洁毛巾洗脸,勿用力揉搓眼部,按时点眼药水,教会患者正确点眼药水的方法,三月内避免用力弯腰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定时复诊。如出现眼部疼痛、流泪、充血、视力下降、异物感等,及时就诊。出院后两周内,电话回访患者,了解其恢复情况。

4讨论白内障是我国老年人致盲的第一原因[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脚步的增快,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目前对白内障尚无药物能有效阻止和减慢晶体混浊的发展,手术治疗白内障仍然是复明的最佳手段[7]。老年人的白内障治疗工作刻不容缓,白内障集中筛查、治疗渐渐增多,对护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白内障集中复明工程中,手术患者数量多,住院时间短,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这种集中住院-手术-出院的住院流程的需求,对护理要求更高更严格,我们采用集体健康教育模式,加之围手术期全面、规范化的护理,使白内障集中复明手术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①病房护理人员有限,护理强度大,强化眼科护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全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优质护理水平是关键。把好入院护理、协助检查、手术转运、术前、术后护理的每个环节的质量关,更要保障每个患者的护理安全。②制定便捷合理的诊疗护理流程,各个环节专人负责是提高工作效率及手术安全的关键。我科加强了护理管理,合理安排各级护理人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从患者入院、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每个环节均由专人负责,使各个环节的护理质量都得到保障。③避免感染病例的发生,尤其是交叉感染的发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是护理管理又一重点[8]。④建立随访档案,定期电话随访,督促患者复诊,提高患者对复诊的依从性,以保证患者的中、远期并发症得到及时的处理,使患者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

在近几年我科开展残联复明工程中白内障复明工程以来,我们打造了一个集医疗、护理为一体的团队。一个良好的、团结协作的、高素质的、有着丰富医疗及护理经验的团队是保证在基层医院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成批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手术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1]张姗姗,贾松,曹志杰.苏州市相城区老年人眼盲和低视力的现况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4,29(2):75-77.[2]肖惠明,植翠明,叶卫平.白内障专科集体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与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4-5.[3]朱立言,王森.从众效应在群体决策中的危害及其防治[J].成人高教学刊,2004(1).[4]林妍,裴恒,张宇虹.从众效应在献血者招募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24:30-31.[5]杨丽芬,林兰珍,邱跃琼.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的护理[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12):81.[6]魁太星,邱保国,吕维善.现代老年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458-459.[7]陈霞.手术治疗88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护理[J].成都医药,2002,28(4):235-236.[8]眼科杂志编辑部.坚决杜绝白内障手术医源性群发感染事件的发生[J].眼科,2006,15(1):7-8

来源期刊

医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