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6例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何琴芳

何琴芳

(湖州市吴兴区埭溪医院内科313023)

【摘要】目的分析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6例疑似急性脑血管病人经检验血糖诊断为低血糖反应的误诊病例。结果经输注葡萄糖治疗后症状好转,肌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复查头颅CT影像如前。结论低血糖反应常为中老年人多发,合并基础疾病,发病突然,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表现脑功能障碍,更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关键词】低血糖反应误诊急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130-02

低血糖反应是指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或)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在老年人往往低血糖时饥饿、心悸、颤抖、软弱无力等症状不明显而表现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脑功能缺糖的临床综合征,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极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现将我院近七年来6例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反应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2~80岁,平均66岁,6例均为2型糖尿病,病史3年~20年,在发生低血糖反应前均使用降糖药,其中消渴丸2例,优降糖2例,诺和灵30R1例,二甲双胍联合孚来迪1例。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1例。腹泻伴进食少1例,脑梗塞后遗症1例(左侧肢体偏瘫,肌力Ⅳ级)。

1.2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发病距就诊时间2—10小时,夜间发病清晨发现者3例,白天空腹状态下发病3例。深昏迷1例,嗜睡3例,浅昏迷2例。一侧肢体偏瘫3例,发作性四肢抽搐1例,昏迷前言语不清2例。单侧巴氏症阳性5例,双侧巴氏症阳性1例。瘫痪肌力0~Ⅲ级,肌张力降低。原有偏瘫者偏瘫加重,瘫痪肌力Ⅱ级。

1.3辅助检查,入院治疗前血糖均明显降低,最低为0.6mmol/L,最高为2.4mmol/L,肝功能损害1例,肾功能不全1例,心电图快室率房颤伴ST—T改变2例,本组6例病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结果5例均未见明显异常,1例是陈旧性脑梗塞灶、脑萎缩。

1.4治疗与转归,确诊为低血糖反应后均立即予以50%葡萄糖60~100ml静脉注射,然后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随时监测血糖,昏迷时间长者给予20%甘露醇脱水及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细胞功能。经上述治疗后,5例均在30分钟~4小时清醒,偏瘫及局灶神经症状恢复,1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讨论

低血糖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见。其症状与低血糖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不同而表现不同。典型表现为:有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而影像学检查未见相对应的责任病灶,血糖低于2.8mmol/L,输注葡萄糖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降糖药使用不当;其次大多有感染、腹泻、进食少等诱因,发病多在夜间,故发生低血糖常不易识别;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障碍,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葡萄糖为脑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但脑细胞糖储量有限。每克脑组织2.5-3.0mmol/L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一旦发生低血糖脑的能量供给发生障碍,导致大脑某些部位丧失血流自动调节的作用,尤其在中老年人大多有脑动脉硬化及狭窄,故在低血糖时更易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甚至昏迷。因其发病突然,并有意识障碍或肢体偏瘫,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特别是脑梗塞病史,如果首诊医生未详细询问病史,忽略血糖监测,往往容易出现误诊,延误抢救时机。

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临床医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吸取教训:①做到详细询问病史,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及发病前降糖药使用是否规律正确;②熟悉各种降糖药的特点、剂量、用法,警惕低血糖的发生;③糖尿病治疗前及过程中应了解肝肾功能,经常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剂量;④提高对低血糖反应的认识,当老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抽搐等症状时,除考虑脑血管外,应及时监测血糖,及早诊断,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刘苏霞,施向阳,低血糖昏迷原因[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