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田春(黑龙江省饶河县小佳河镇卫生院155731)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9-0412-03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体现,方剂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所在,是中医药学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研究的契合点,中药复方研究要保持特色,建立中药方法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中医药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学科前沿的交叉融合和一体化,中医方剂的整体性认识和现代复杂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将为中医药现代化开创一个崭新的领域。
1研究方法
1.1复方整体研究法是指将一复方药物经一定方法制备成制剂后,将整个复方作为单一治疗因素,来探讨其药效药理作用的方法,可从传统理论及现代医学的疾病种类进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黄氏等研究了黄芩汤对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的显著抑制作用。全方研究有助于药效学的研究,并说明药效与I临床治疗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但在揭示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方面存在不足。
1.2撤药研究法撤药研究法是在全方药效评价基础上,从复方中撤出一味或一组药后进行实验,用以判断撤出的药味对原方功效的影响。如在明确黄芩汤全方药效的基础上,逐一将全方中四味药减去,与全方进行药效实验比较,证明了君药黄芩在全方中的主导地位。而在观察正柴胡饮全方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时发现,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如在全方中轮流减去一味,即使这一味单独使用并无作用,也能明显削弱全方的效应。
1.3拆方研究法是将复方分解成各个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借以探讨药物之间以及药物与复方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1.3.1药物组间关系研究将复方的组成药物,按功效、配伍意义分为不同组别,来探讨药物组与药物组问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将六味地黄汤分成三补和三泻两组药物进行研究后发现,全方能显著降低高龄小鼠血清过氧化脂质及肝脏脂褐质含量,分组后对高龄鼠的过氧化脂质却无明显影响,对肝脏脂褐质虽有一定作用,但不如全方。
1.3.2药对研究所谓药对,是指在中药方剂学中,两味药经常配对使用,其配伍关系相对固定,其研究有利于探索复方的配伍规律。如黄芪和当归如能抑制正常小鼠血小板聚集,当两药配对使用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1.3.3单味药研究是将复方组成的药物,逐味研究的方法,可明确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如十全大补汤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消化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将该方组成中的单味药做相同试验,则仅地黄有作用,若在全方中减去地黄,其作用消失,再加上地黄,作用又可恢复,可见地黄在此药效中占主导地位。不同的拆方方法也可以在研究中结合使用。
通过科学的拆方研究发现活性更强的药物或进一步改良处方,这也是许多复方研究者研究目的所在。
2自然科学理论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尝试性应用
当今科学中的还原论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主流地位,这对于以整体思想为特点的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中药的物质基础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以及由此而致的药效的多靶点整合的特点,使得单纯以还原论思想进行中医药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现代科学的显著特点是以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系统论思想逐渐被人们了解并认可,并逐步发展、形成了相关的自然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在中药研究中的尝试性应用,为中医药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2.1系统论中药复方的构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构成复方的中药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同时,中药复方的药效也是多靶点的整合调节,因此,充分说清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在现有条件下,颇具难度。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在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的同时,承认由于系统中对许多要素不易做出定量说明(因为有些参数的选择是不易测度的),而允许原则的说明,即能够导致有用结果的定性依据。运用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复方中药进行研究,是一种深具发展前景的探索性研究。李氏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对中药复方的多层次性、多因素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尝试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了解中药复方的作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论证了一个结合,二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突出开发性应用,最终实现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提供方法学依据。
2.2模糊分析模糊分析法就是应用模糊统计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对模糊现象的模糊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王氏等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等特性的模糊数学量化描述方法,针对桂枝汤、四逆加人参汤、六味地黄丸等名方的配伍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其结果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
在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小柴胡汤进行分析中,E27基于方剂中药物的模糊相似关系讨论了小柴胡汤的配伍规律,得到了与传统中医理论完全相同的结论。说明用模糊分析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有效的和合理的。其研究结果以小柴胡汤为载体,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2.3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创造性思维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目的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运用思维算子建构可能性构造空间,并将其中的某些点和集,通过研究和创造活动现实化,构成新的空间。关氏等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了中药复方创新系统,运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及其选择模型,初步建立了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属性集和规则集,以及各种算子,给出了系统运行的一个简单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即从单味药空间中构造出复方空间。
2.4可拓学可拓方法是可拓学特有的方法,它是利用物元的可拓性和可拓集合理论,去研究人类解决不相容问题的过程而提出的新方法,它用数学方法将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它是研究多元性、复杂性、交互性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宏观方法的微观化和数量化,但它又始终以宏观作为指导。黎氏等就可拓学在中医学的中药复方与外感病因研究中的应用,试用可拓方法构建外感病因物元模型,可以通过对治疗结果的分析,来修正(证)因物元的(证)因,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判断(证)因、治疗与内外因因素的关系,并可以通过这一方法探讨最佳的外感疾病防治措施。
2.5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邓聚龙教授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医学领域包括很多系统,每个系统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过去常采用线性回归方法,但大都只用于因素少的线性资料,而对于多因素非线性的则难以处理。灰色关联理论则避免了线性回归的不足,它对被研究对象的动态发展态势进行量化分析比较,灰色关联要求数据不一定具有典型分布,量纲也可不统一,而且不会出现负相关,对于分析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卫生系统中有关因素的评价及优选,以及影响因素均起到一定的作用。当前,灰色系统理论已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与发展,且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尚未见其在复方中药研究领域应用的报道。
3药效评价的方法学
中药方剂的药效是多靶点系统的整合作用,作用广泛,器官或组织的选择性以及活性不明显,对于单一作用部位,药效可能并不强烈,而具有温和的特点,往往长期服用才显现药效。因此,对于中药药效的评价,不能采用西药的所谓金指标进行简单的单因素判定方法,而应采用系统综合的评价方法。
3.1水闸门法水闸门法评价中药的药效强度,是形象的将疾病比喻成洪水,药物视作闸门。西药是希望能够完全截住洪水的一个水闸门,这客观上要求建筑该闸门的材料、工程极其浩大,虽然中药的有效成分对于特定的药理指标作用强度较弱,但成分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成分将作用于疾病的多个不同环节上,若干个中小闸门达到了控制疾病和治本的目的。其评价方法求和该药物对顺次途径中各靶点的有效率或抑制率,不仅可以比较不同药物的药效差异并且能够求出药物实际治疗某种疾病的总有效率。但应用此法必须首先明确各病理环节的先后次序及药效强度。
3.2总分法杜氏等总结出药效学总分评价法。该方法是求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的效应变化百分率与显著性检验等级常数乘积以及LD最终之和。在以效价法做药物量效评价前提下,对其结果做总分比较。本方法简捷易行,对于中药量效关系不甚明确的尤为适用,但仅考虑了药效强弱的权重,而对于其他指标的权重未予考虑。
3.3加和法韩氏等在参考王氏水闸门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经验提出加和法。旨在量化测试样品药理活性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4小结
中药有别于西药的单一成分,复方乃至单味药都成分复杂,即有别于西医的还原论而遵循系统规律。因而进行现代中药研究必须从单纯的药理实验回归到方剂的辨证论治及组方理论。现代中药的研究方法较多,从实验设计到药效的综合评价、组方规律的研究等都有着不同的探索,但大部分都只适用于药味组成较少、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方剂,对于中药的大复方,采用这些方法,则在人力物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复方绝大部分是经过了数以万记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积极药效作用的,说明了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医疗实践和其他自然科学技术融于一体的结果,它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是几千年中医l临床的总结。虽然目前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多学科的交叉协作、互动交融,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复方的研究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在2l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和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中国传统医学的突破,有可能成为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的新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