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心理干预

任泉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综合科621000

摘要:针对苯丙胺所致精神疾病的患者用药物和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将6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性的措施基础上,采用了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采用临床WilliamW.K.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焦虑量表SDS量表,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距有县局的意义。结论:综合双心诊疗模式,能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苯丙胺;心理干预治疗;焦虑;抑郁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精神活性物质如春笋般发芽,现在最流行的新型毒品(简称:苯丙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俗称:冰毒也叫甲基苯丙胺)的患者逐渐增多,尤其以青少年为主,对他们的戒断治疗非常重要。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摄入人体后会影响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物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精神活性物质在我国迅速蔓延开来。其主要的受害者以青少年为主。精神性物质泛滥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主要问题之一,并且精神性物质逐步的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人格和心理的正常状态,给家庭的和睦乃至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要对其加以研究,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预,解决好相关问题,维持好社会的和谐发展。

2、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2.2.1选题意义

诱惑多少所谓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落入陷阱。给长长期滥用冰毒的人,严重者出现精神混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幻觉状态。长期滥用可造成慢性中毒、体重下降、消瘦、溃疡、脓肿、指甲脆化和夜间磨牙。高剂量或重复使用“冰”可产生中毒性精神病,表现有被害妄想、幻觉,多为幻视,也可能出现听幻觉和触幻觉。现代医学称之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病。毒品的耐受性随长期使用而增加,对于未产生耐受的人,使用苯丙胺30毫克便会引起中毒。而有报道,长期滥用者,为了达到初期使用时的欣快效应,竟将剂量增至2000毫克,这极易引起急性中毒,可造成惊阙、痴呆、昏迷甚至死亡。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快感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刑事案件。

家庭的伤害:只要一个家庭里出现一个吸毒人员,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长期负担社会支持也差。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种类有苯丙胺、酒精、鸦片、大麻、催眠药、麻醉剂、兴奋剂、抗焦虑药和烟草等。

2.2.2选题目的

希望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后能使患者认识冰毒的危害,走出那个恶魔般的圈子,回归社会。

3.1研究对象

本科室收治的2015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位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共60例,其中男性48例,女12例;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0例,中学37例,小学13例。所有病例均已经临床确诊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见表3.1。

3.1患者基本资料

1)神活性物质(苯丙胺):中枢神经兴奋剂,可减少嗜睡及疲劳感。小量口服5~10mg,可解除疲劳、提高精神及兴奋性。一般作用时间维持4小时。继之出现疲劳嗜睡。每日小量服用,很快产生耐药性。戒断综合征中以抑郁最常见,症状在停药48~72小时达最高峰,以后逐渐减轻。严重者精神症状持续数周之久。长期、大量服用苯丙胺,可出现苯丙胺性精神病。临床症状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十分相似:在意识清晰情况下出现被害妄想,援引观念。但持续时间短,停药数天、最多数周即消失。吸食后自身感到特别愉快,精力充沛,欣喜若狂,充满自信。可出现错觉和感知综合障碍,兴奋和恐惧。继之出现抑郁、不安,共济失调,以睡眠告终。

2)诊断标准:1、有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历史。

2、对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的渴求。

3、尿检苯丙胺阳。

3)排除标准:1、以2年以上未吸食同类药。

2、病程超过3个月需考虑其它精神疾病。

3、尿检阴性。

3.2一般资料

入院时根据病人亲属及病人本人提供病史,采集的病人基本信息。

本科室收治的2015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位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共60例,其中男性48例,女12例;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治疗组35.8±7.5对照组34.5±6.9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0例,中学37例,小学13例。所有病例均已经临床确诊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

3.3干预方法

两组人员均于开始治疗前由本课题组专职医生进行非主动性的一般入院健康教育,讲解的内容包括介绍需要的常规检查的目的、治疗方案的目的、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戒断症状及不良的药物反应在治疗用中的注意事项。

治疗组在采用以上一般常规性的措施基础上,采用了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内容主要包括:①家庭支持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认识苯丙胺的危害及相关的治疗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帮助家属树立信心,使家属更大了解到苯丙胺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危害,从而使家属更加关心患者。②积极的心理支持,给患这讲解成功案例,努力帮助他消除顾虑,减轻痛苦,稳定情绪,控制戒断反应。③加强认知疗法,加强自我对疾病的认识,从而从根源上来剥离以前的药圈④放松疗法。使患者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减轻患者因病情儿产生的焦虑和抑郁心理,多听音乐、冥想。每次心理干预1小时,每天一次连续一周。⑤动机干预,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⑥人际治疗方法人际治疗是通过是用精神动力学的原则和技术,结合限制场合,给予劝导和指导等技术,侧重解决目前人际功能方面的困难⑦集体治疗方法这是一种支持、治疗和教育的过程,能够帮助患者在戒毒阶段学会应对生活应激和处理渴求的动机,同样也可以用来讨论和制定治疗计划,建立检察特殊行为的协议,以防止复发。

3.4评价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法差分析进行两组和多组间比较,p<0.05。见表3.2

采用临床WilliamW.K.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焦虑量表SDS量表筛查,针对60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筛查分析。

根据就诊前后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半年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未进行相关干预。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高于正常人,而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及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针对这30位患者定期做心理认知疗法,动机干预

4结果

4.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无配偶、无业及个体居多;精神症状以失眠、被害妄想、情绪障碍、冲动、易怒、兴奋紊乱为主;经心理干预治疗前后SASSDS量表评

在苯丙胺精所致神活性患者中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帮助患者缓解对冰毒强烈渴求和心理依赖,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增强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于冰毒依赖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讨论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现代大力提倡生心双疗模式的治疗的方案.现在很多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预后.其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一般患者处于轻度焦虑、抑郁状态,而有部分患者则是过分的焦虑,希望在治疗中得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有的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甚至轻生。因此精神因素在一个疾病中发挥着不可估摸的作用。对病人不仅的躯体上的创伤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创伤。让患者达到康复效果不仅仅的躯体上的康复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状态。本研究针对苯丙胺患者的心理状况特点设计了心理干预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疏导、解释、支持、鼓励和帮助患者一起认识自己的病况,并通过音乐疗法放松,动机干预及时制止恶性想法的发生。让患者的负性思想说出来一起转移注意力,观察心理干预治疗对患者的心理的影响。

苯研究发现,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干预后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心理障碍显著降低,负性心理明显减少。患者在暴躁、焦虑、抑郁、偏执等不良情绪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后,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距有县局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翠珍.护理学基础.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8:208

[2]张丽辉,高晰,刘旭涛。原发性肺癌患者睡眠质量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

[3]陈晗辉,和燕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0030

[4]魏忠梅.自制神经外科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与Barden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的比较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4):2541-2543

[5]朱熊兆,心理干预对人体免疫调节共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