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3

幼儿游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邹静

邹静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幼儿园

【摘要】游戏和教学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手段,二者的整合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实现路径包括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关键词】游戏教学游戏教学化教学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4-0135-02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展为主要特征,体现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活动方式。

在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游戏与教学长期分离、游戏教学的环境创设困难重重、游戏教学的指导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等。通过对游戏与教学、课程的合理整合,指出游戏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而且也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课程建构过程。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与学科或与幼儿身心发展有关的学习经验,而且游戏活动本身的方式方法就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与内容,也被看作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游戏与教学是学前教育实施的两种重要途径与手段。游戏强调顺应儿童发展,教学则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虽然二者性质不同,但在幼儿教育中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如何促使游戏与教学的整合始终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幼儿教育的两种途径:游戏与教学

游戏中的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深入贯彻,“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的思想使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游戏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游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由于游戏注重过程的体验,游戏在赋予幼儿娱乐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和社会性的发展。于是,在幼儿日常的活动中,随处可见游戏的踪影,游戏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内容与形式,是幼儿自我与环境发生互动并实现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在狭义上主要指课堂教学,是一个使幼儿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教学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由于游戏与教学各自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使二者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游戏的功能不能由教学来替代一样,教学的功能也不可能由游戏来替代。尽管游戏与教学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与教学的整合: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

游戏与教学的整合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游戏与教学的整合实现路径包括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

1.游戏教学化

“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儿童的游戏,对游戏施以教育影响,以取得儿童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纲要》也明确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游戏一旦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活动途径,便不同于幼儿园之外的纯自然游戏。不管是从游戏的环境、玩具材料的选择、游戏的同伴,还是游戏的指导者方面,都可以看出幼儿园游戏中具有自觉的教育性。幼儿园游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的有机结合。幼儿园游戏中自然融入教育的因素,在儿童获得游戏体验、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相加,在游戏中引入教学因素,仍然要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游戏一旦进入幼儿的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如果仅仅把游戏当作实现教育目标、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就容易把教学的功利性和严肃性带入游戏中。在丧失了内在品格的游戏中,儿童就得不到充分的“享乐”、“体验”与“表达”。因此,在运用游戏教学化原则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保证儿童游戏的自主性地位。游戏从本质上说,游戏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幼儿的自主控制性是游戏最内在的本质,反映了儿童的自主性地位。在游戏中,儿童如果失去自主性地位,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与可能,儿童游戏就会成为游戏儿童。游戏中保证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儿童有自由选择游戏材料、游戏伙伴,并自主决定游戏主题与方式的权利。

第二,要让游戏的愉悦功能贯穿始终。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儿童在游戏中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除此之外的其他目的都是次要的。游戏毕竟不是教学,只有让愉悦性贯穿游戏始终,让儿童渴望游戏,游戏中的教育因素才有实现的可能。

第三,教师要及时捕捉游戏中的教育时机。游戏教学化以尊重儿童为前提,教师不能在违背儿童意愿的前提下干预儿童的游戏,此时,教师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儿童在游戏中会随时闪现渴望知识、寻求他人帮助的火花,这时教师就要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发现儿童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恰当地给予帮助,促进儿童的发展成长。

2.教学游戏化

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手段,让教育教学内容融合于游戏中。教学游戏化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使幼儿即使在教学中也产生在游戏中的体验。通过教学游戏化,严肃的教学氛围会变成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枯燥的教学活动会变成有趣的、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会变幼儿的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学游戏化的提出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和挑战,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总是喜欢游戏的,而且他游戏的时候会忘了自己,用全副的精神去做他的游戏,名义上虽是游戏,但所学的却是很好的东西。”教学游戏化的提出,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由于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很难摆脱对具体材料的感官依赖,“接受学习”根本不适合幼儿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基本活动,也就成了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游戏精神是儿童精神的集中表达和基本概括,这是“一种原发性的生命精神,一种成长的精神,一种完整而和谐的精神,一种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如果教学能富有游戏精神,那么,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富有游戏精神的教学,能摆脱功利性和严肃性,和游戏在精神上达到默契与相融。此外,教学游戏化要求师生间能和谐平等地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教学游戏化的基本原则。

三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学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儿童成长,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家长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是为了让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学前教育的承载者应当是学前儿童当下活生生的生活。这种当下的活生生的生活在逻辑上包含着儿童原生态的自然生活,也包括可能成为当下生活的外部文化生活。违背儿童天性、本能、兴趣和需要的所谓“教育”、“课程”、“教材”、“方案”等,都是儿童生活以外的一种异质性存在,是一种异己的东西,它们会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这是成人强加于儿童的,无法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儿童的生命对它们必然会产生排斥心理。成人强加给学前儿童的所谓生活其实是成人的生活内容或成人所看重、所珍视的成人生活中的内容,是按照成人的愿望演绎出来的东西,它们会被儿童天然地排斥,如同人体会对异体移植的器官排斥一样。而那种能够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生活的可能生活,必然是教育者对儿童生活本质进行深刻把握的前提下,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潜入与探察和对童真、童趣、童心的发现,因而必须是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那才是教育的创造,同时也应是学前教育的任务之一。

儿童的天性便是玩耍和游戏,游戏和玩耍便是儿童原生态的生活。所谓“生成教学”,其实质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和自觉利用儿童生活的原生态,让儿童在其中如鱼得水、浑然不觉,沉浸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但事实上,教师却恰恰利用了儿童自主活动的欲望来实现教育使命,而不是放任儿童。这必然会对学前教育的教育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应当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应当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幼儿的大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通过信息技术科学地诱导,可使幼儿大脑的巨大潜能迸发出来。幼儿大脑处于学习最佳状态的重要外部表现是态度积极、情绪快乐、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动作敏捷等。处于最佳状态的大脑对外来信息开放,最容易接收,因而学得最好、最快。遗憾的是,目前幼儿园的教学经常忽视激发幼儿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往往关心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如何将幼儿的大脑激发到最佳状态,使学习在幼儿身上真正发生,以此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实现科学的教学程序。理论和实践均证明,以下的要素及其程序是创立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第一,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这是学习的动力系统。第二,运动所有感官,这是学习的工具系统。第三,激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这是信息的深加工系统。第四,用游戏重现学习内容,这是有利于幼儿吸收知识的信息输入系统。第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练习和巩固的机会,这是知识信息的活化系统。第六,庆祝幼儿的每一步成功,这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循环系统。

综上所述,在当前学前教育中采用“教学游戏化”,强化游戏手段,让教学内容融合于游戏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游戏、教学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手段,二者的整合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论教学的游戏品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2)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26

[3]王银玲.幼儿园游戏: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的有机结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0(5)

[4]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5]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