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波河北省隆尧县第一中学055350
原有的中学教育张扬科技理性,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抑制了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致使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渐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在新的课改形势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人文教育需要我们立足长远、视野开阔和免于浮躁,实施过程中要撇开大而全、整体性、替代性的言说姿态,要直视教育的基本问题,踏踏实实地回到教育的源头,重温经典,探寻当下教育的深层机理,夯实现代教育的思想根基,要让学生因接受化学教育而终身受益匪浅。根据这些要求,化学教学中要实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标,应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
一、构建融洽互动的新理念课堂
融洽互动的新理念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营造一个融洽互动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要鼓励学生质疑——对教材、对老师和对答案的质疑,这不是要否定一切,而是要善于接受多重观点。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要与学生共同商榷,而不应否定学生的勤学好问或者认为学生“钻牛角尖”(当然我们要限于中学生的能力范围和他的兴趣程度来作答)。
只有构建融洽互动的新理念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挖掘化学学科中丰富的人文素材
化学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体现人文精神的素材,有待我们去感触、体验和领悟。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吸取这些对培养人文精神有用的“元素”,就会使我们的人文精神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例如学习合成材料——“白色污染”,在讨论减少“白色污染”有什么社会意义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要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塑料袋,但他们普遍感到疑惑的是很多场所如一些大超市、医院、快餐店等过度使用塑料袋。我们要引导学生:由于制度、意识和知识水平的缘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时我们没办法改变别人,但至少我们可以以身作则,努力做到减少使用塑料袋、重复使用塑料袋、分类回收垃圾,让身边的人耳濡目染地受到我们的影响。
三、创设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让学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苯及其同系物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将四支分别装有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的试管给学生传看,让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特别强调要正确地闻其气味。学生说出这些气味有像指甲油的气味的、有像油漆的气味的、有像胶水的气味的、还有像装修房子时闻到的气味的……教师说:同学们闻的物质是有毒的,长期吸入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时学生显出担心的表情,特别是习惯把鼻子凑到试管口闻气味的同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能帮助学生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但教师应同时辅以以下陈述:①学习科学知识,不只是为了作业和考试,更应学以致用,否则就算我们知道苯及其同系物是有毒的,但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却不认识。②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先驱者们对化学的研究不仅是艰辛、曲折和充满磨难的,有时甚至是要付出生命(包括一些实验动物)代价的。如在日本地震引起的福岛核泄漏事故中,一些科学家冒着被辐射的危险在现场夜以继日地想方设法减少核泄漏。这样的情境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和勤于探索的人文情怀。
四、在实验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尊重实验事实,尽量精确地进行测量,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除课本上的实验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他实验资源,小到厨房化学,大到周边的化工厂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例如到了中秋节,可指导学生探究月饼包装盒中脱氧剂的成分、作用和反应原理,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金属腐蚀的认识、对氧化变质的油脂有难闻的气味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凭着自己的经验去教学的人。从人文素质来说,一个教师仅仅读专业书、研究专业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宽阔的精神视野、丰富的精神生活。因为教师是和学生打交道的,自己必须对人性和人的心理有深刻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除要读专业书外,还要多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书籍是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的精神食粮。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了,我们的化学教育才会更加精彩。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果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要牢记,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人格健全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